分享好友 筑思想首页 频道列表

张卫东:京剧已然无法再诞生流派

2017-11-24 10:14中国文物网5318
  中国戏曲历经八百余年的传承,它是中国舞台表演艺术的文化瑰宝。京剧自徽班进京献艺作为起点已经具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而后形成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正雄踞着近代百戏之首的位置。京剧早年没有剧种名称,曾经以乱弹、侉戏、二黄、皮黄、京调、京戏、国剧、平剧等称谓。唱腔多以“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很多曲目因“变”而亡,而京剧却因为敢于变化方能生存至今。在京剧艺术发展的长河中,它不断从秦腔、徽调、汉调、昆曲、京高腔(北京弋腔)等剧种中汲取营养,不断更新变化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京剧。由于京剧演员历来善于集百家之长,取其精华,将其融于一身,在继承衣钵的同时勇于思变,敢于探索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擅于发挥自己的特点,因此才诞生了诸多个人流派,这些流派支撑着京剧的舞台价值,百年来的前后三鼎甲、前后四大须生、四大名旦、三大名净等等。

  京剧流派称谓的考变

  近日国家一级演员、戏曲民俗研究家张卫东表示:京剧不会再诞生新的流派了,也不再需要产生新的流派。张卫东是北京人,自幼在北京戏曲学校八一班学习京昆艺术,深谙多种戏曲艺术表演方式。他在讲座中说:“京剧的史承原本是很单薄的,是由徽州潜山的小调和江夏民间黄冈的小调等逐渐形成演唱风格,直至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盐商的推动下形成了市场,慢慢的发展成了国家级的大剧种。它依托于昆腔和北方盛行的梆子腔以及山东的柳子腔等地方小调,进而演化成包容性极强的综合性剧种;加之其创作方式是以艺人自身为中心的,即艺人在舞台上可以创造自己所表演的人物,创作编排适合自己的剧本,与当今的“二人转”发展至全国性的艺术局面颇为相似,剧本文学无体不包,思想内容贴近当时的社会生活。”张卫东认为,京剧是在乱世中兴盛起来,逐渐走向精致文雅是必然的发展规律。清朝初中叶大兴文字狱,当时文人不敢再写有深刻思想境界的传奇剧本,而艺人们的村歌小唱则是比较宽松的,不受政府约束。在雍正元年,清朝政府规定各地方官员回话一律用北京话,并废除了乐籍制度;这两个举措使得京剧逐渐取代昆曲,在民间艺术的基础上成为了雅俗共赏的戏曲。

  为什么北京人要把京剧某些有特点的演员表演称之为“派”?张卫东说,它的根源是《子弟书》的习惯性称谓。当年西城调艺人石玉昆演唱的调子称为“石派”,到后来出现了程长庚,称他的戏为“程派”,然而程长庚活着的时候这一称谓并没有形成现实,再有张二奎的“奎派”也没有形成现实,余三胜的“余派”也没有成为现实,这三大派是在这三位大师去世前后大家给命名为“三大派”,也成为“三鼎甲”。张卫东认为,人死了之后由后人命名流派,大部分都是好的流派,在创始人死了之后这个流派红才算是真正有影响,这样的流派才是能够延续发展,试看现在当红的流派,多数是在创始人去世之后得以发扬光大的。如果人还活着便自称自己的戏独成一派,那么这个流派肯定长不了。比如“梅派”,梅兰芳在世时,几乎全中国的旦角学的都是“梅派”,但是自梅兰芳先生去世之后,到现在又当如何呢?开蒙的人都在学习“梅派”,然而三段五段学成之后就改学“程派”、“张派”了,这些流派都是创始人过世或是不再舞台上演唱后才大红起来的。

  流派形成的原因

  一个流派形成的关键因素不是有多少专业演员学习,而是有多少票友认同学习这个流派。张卫东认为,只有票友争相学习的流派才能够得以发扬,因为票友对于艺术的追求是尽善尽美的,他们是不贪图名利的。很多票友的文化水平较高,善于钻研,因此他们的气韵、咬字、唱腔以及在书卷气上远高于现今的职业演员。纵观京剧的发展史,很多重要流派多是由票友创造的,也有很多流派的创始人是跟随票友学习加工提高的,因此流派的形成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首先,创始人要有文化,要善于学习与钻研。而后,要脱离“三俗”的“本”,需求不为利益驱使的“质”。

  张卫东指出旧时的京剧演员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有着一颗厚德的心,经常不耻下问的向一些有真才实学的文人雅士求教,然而当代的京剧名演员有的不过是仅仅能够写一封书的文化水平,却自命不凡的学习一些表层文化索取什么学历文凭,这便导致了固步自封,根本不懂中国的传统文化。

  京派与外江派的流派概念

  外江派的演唱通常被观众当成地方戏看待,是为了观众们看剧情和表演技艺,因此通常认为流派间的区别就是唱腔。张卫东说:“每一个流派都自成一个演唱表演体系,它不仅仅简单的功于唱,在唱中还要体现出人物的心情;而表演是演员的表现风格,最典型的当属‘尚派’。尚小云自成一派靠的不是唱腔,而是独特的表演,名演员在世的时候还会有很多人欣赏,一旦这个人不在了,辉煌也便随之而去,最终致使现在‘尚派’流传下来的也只有《四郎探母》中太后的几句慢板,除此之外就再没见过‘尚派’有什么经典的唱腔能够广为传唱。‘尚派’注重表演以及刀马武功,在舞台技术上下足了功夫,因此这种表演女生学不了,而民国38年以后就不再允许男生演旦角了,这也是‘尚派’无法传承的主要原因。”

  京派叫“唱戏”,外江派叫“演戏”。张卫东认为,外江派的常用声腔板式大概只有五种:流水板、二六板、碰板、五音联弹和高拨子,这五种唱腔板式是最容易让人听懂的,他们才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既不依存于官府,也不屈从于文人,完全是靠自己的艺术吸引观众。所以很多的京派演员看不起外江派,认为不儒雅;外江派的艺人也存在看不起京派的演法,对京派的演唱慢节奏以及规矩的表演称之为“京棒槌”。

  为什么京剧流派不会再诞生了呢?张卫东解释说,流派的诞生源于北京人之前的生存状态——享受阶级居多,能够坐下来慢慢的品味京韵京腔,而现在的生活节奏不允许他们再坐下来付出相当的时间去听戏、去品戏啦!虽然京剧界也在做着努力,在加快节奏,但是无论如何变化总是无法快过流行歌曲的,因此京剧要想要重新占据人们生活娱乐的主要位置是不可能的……

  京剧的流派是由男演员缔造的

  张卫东认为,京剧艺术的形成都是由男演员缔造的,而在京剧的历史中很少有女演员自成流派。“首先,男演员演唱有调门儿的优势。低音下的去,高音上的来,不会出现破声、刺耳的声音,即便是没有无线麦克,男演员也是响膛的嗓子,不会出现有调门没有声音的情况。再者,男演员有身高的优势。比如,京剧的旦角,如果没有170厘米的身高很难看,因为服装本身就是给这样个头的人准备的,这样在舞台上表演起来相对较为夸张。而且男演女较为神秘,男观众看他像女人,女观众看他是男人,能够让两方面的观众都喜欢。正像鲁迅先生骂梅兰芳先生的审美口径一样,其实也正因为如此,京剧的梅兰芳才是不朽艺术大师!”

  张卫东说:“男女演员混杂演出不会出现更好的女流派,在北京的女京剧演员头一代有一位叫恩小峰。她演老生,表演好极了,而且有身段、有功夫,深受观众的喜爱。从女演员登上京剧舞台到现在为止,女演员一直都是有地位的,有观众的,但是她们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响当当的流派。好不容易出现了一个流派现在也没有很好的传承,那就是‘赵派’赵燕侠。当时这一流派很受欢迎,可惜到后来票友里没有人学,如果票友能够学习这个流派的话,相信这个流派还是能够发展的。”

  “大多数的女艺术家能武不能文,能文不能武。”张卫东说,“民国初年,杨韵谱成立了女科班‘崇雅社’,梅兰芳的太太福芝芳就是在那里学的艺,但是这些科班出身的女演员都是昙花一现,唱的好的就嫁人了,唱不好的就瞎混了,舞台生命非常短暂。按照几十年的传承规律,大凡是女演员演的好的,唱的好,基本上都是男老师教导出来的,而女老师教导的女学生大多无法成角儿。”

  流派传承中的问题

  张卫东讲到,在民国38年之前,科班全部都是男孩,在科班学艺的七年里是不允许接触流派的,一般只能够学习传统老戏,而且不允许拜名师,禁止出去听戏,模仿当红的演员更是科班的大忌,因为科班的七年是用来打基础的……

  师徒传承、票友相互传教的流派能够得以繁衍。张卫东认为,虽然这种方式能够让流派繁衍速度很快,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也注定了会毁掉这个流派,因为流派经常会在不断地传承中慢慢地变了味道,被人为的不断注入自己的东西,将其“改造”,失去了本真,故而也便不再能够称之为这一流派了……

  京剧的表演团体公有制成立之日即是京剧流派的终结之日!

  张卫东如是说,他认为艺术要有个性,但是表演团体的公有制使得京剧的个性消亡了。“只有个人组建戏班才能产生流派,否则流派是不会诞生的,试看有哪一个流派是在国家的管制下培养出来的呢?我的回答是——没有!在公有制的剧团中存在着‘编剧’‘导演’‘作曲’等这些原本不应该出现在京剧团体中的行当,使得京剧的创作方式与话剧无二,京剧本真的东西也只剩下唱腔了,剩下了一副皮囊,致使流派的传承出现了问题,更妄提诞生流派。京剧遭受这一变革之后,已然不再需要流派了。原因很简单,首先,其审美已经达到了最佳的饱和点,无法再出现流派了。如果非要强硬的建立流派,譬如裘盛戎已经将大花脸演绎到了极致,把老生的唱腔都使绝了,到最后把旦角的唱腔都拿过来用了,把李慕良设计的汉调结合进来,从而产生了《赵氏孤》中的‘我魏绛’,不过也仅仅是一段儿‘魏绛’而已,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够按照‘魏绛’的唱腔继续发展的超越。再如,丑角的‘肖派’是把‘汪派’的唱腔拿过来了,但是如今的丑角却学习流行流派的唱腔就不像丑角的规格啦!那么现在来看就可以总结为,京剧流派已经发展到了高山仰止,不可在标新立异的做毁伤流派的什么创新啦!”

QQ截图20171124095722

  嘉宾介绍:

  张卫东,1968年10月出生,北京人。系满洲正白旗霍罗氏后裔,自幼在北京昆曲研习社向吴鸿迈、周铨庵以及上海昆曲研习社樊伯炎学习古文诗词琴曲吟唱和昆曲老生、老外以及正旦、小生等行当,被文博大家朱家溍收为入室弟子。曾入北京市戏曲学校(八一班)学习京剧老生,向白元鸣、徐荣明、郭世恩等老师学习,被杨荣斌收为入室弟子。入昆曲班学习期间,向陶小庭、侯玉山、白士林、张国泰、朱世藕、满乐民、戴祥祺、周万江等诸多老师以及郑传鑑等老师学习,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毕业。在北方昆曲剧院主演正工老生,国家一级演员,昆曲表演艺术家、教育家,戏曲民俗研究家,国子监官音吟诵唯一传承人。兼任北京大学国学社导师、北京大学教工京昆剧团艺术指导,首创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大学昆曲选修课,在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曾任北京昆曲研习社社务委员、中国民俗学会北京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吟诵学会理事等职。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