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筑思想首页 频道列表

王贵祥:《营造法式》的历史价值与学术意义

2025-03-25 14:3010874

  开场致谢


  感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蓟州区文物局领导及王其亨教授团队的精心组织,感谢建筑史学界同道的参与。今日会议虽短暂,但意义非凡——恰逢李诫立碑日、梁思成先生结婚纪念日及营造学社重要节点,是回顾与展望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珍贵契机。


  《营造法式》的历史价值与学术意义


  《营造法式》不仅是宋代建筑技术的集大成之作,更是一部融合物质史、技术史、经济史与材料史的“大书”。与古代很多经学典籍不同,它以实证精神为后世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石。自1919年朱启钤先生发现此书,历经百年,其学术价值始终贯穿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核心脉络。


  学术历程回顾


  1.奠基阶段(1919-1940年代)


  -朱启钤发现《营造法式》后,组织校勘,委托陶湘仿宋刊行,1925年“陶本”问世,奠定研究基础。


  -营造学社成立,以“沟通儒匠、解读法式”为目标,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开启田野调查与文献考据结合的研究范式。


  -梁思成赴蓟县独乐寺考察,首次尝试以宋式术语解析古建,逐步摆脱清式术语束缚,最终在佛光寺研究中实现突破。


  2.深化阶段(1930-2001年)


  -梁思成系统研究《营造法式》始于1939年,1942年完成大木作理论梳理,1961-1964年完成《营造法式注释》主体,1983年上卷出版,2001年全集终成。


  -故宫本等新版本陆续发现,推动研究不断完善。


  个人研究体悟


  -早年对《营造法式》心存敬畏,仅将其作为工具书使用,未敢深入触碰。


  -受王军老师之邀为三联书店再版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简体版)撰写导言,为此系统梳理学术史,方知此书贯穿中国建筑史研究80余年主线。


  -参与清华历史所项目时,深感前辈学者筚路蓝缕之功,亦意识到仍有大量研究工作亟待推进。


  当前学术倡议


  1.支持《建筑史学刊》


  -呼吁学界同仁积极投稿,将其打造为建筑史领域的核心刊物,延续朱启钤、刘敦桢、梁思成等先辈的学术精神。


  -今年第四期拟设纪念专题,诚邀相关研究成果,共同推进建筑史学科发展。


  2.未来研究方向


  -《营造法式》仍存诸多未解之谜,需结合新材料、新方法深化研究,尤其应关注其技术史、社会史维度的挖掘整理。


  结语


  中国建筑史研究任重道远,望后辈学者承继前贤遗志,以严谨态度与创新精神续写学术篇章。再次感谢会议组织者与各位同道的支持!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