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筑思想首页 频道列表

非遗活态传承:扶持代表性传承人 更关照自然传人

2024-03-18 11:3714560

  传承人,非遗活态传承的决定性力量,不是一个抽象的主体,而是一个又一个真实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他们是舞者、绣娘、艺匠、武人,他们或者身怀独门绝技,或者在某项技艺上炉火纯青,或者头脑中有着可称遗产的珍贵记忆,他们从祖辈、师傅手上接过衣钵,让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代代赓续。


  他们中间,若承接有序,艺集大成,便是代表性传承人。四川先后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5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062人。


  毕六福,泸州市分水油纸伞第六代传承人,从童年帮父亲穿线上油开始,几乎将毕生精力都花在了制伞上。毕家世代制伞,绵延至今已历300余年。2008年,分水油纸伞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也是全国唯一列入的油纸伞制作技艺。翌年,毕六福被确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一竿翠竹,巧匠批栾。条条有眼,节节皆穿。”制一柄伞有近百道工序,要全部精通绝非易事。至毕六福这一代,因为毕家代代相承,各道工序在他手上无一失传。“‘伞’字的上半部分是人,把老祖宗的手艺传下去,关键还在人。”作为代表性传承人,毕六福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传承”二字上,他创办了传统油纸伞制作技艺研习所,教授徒弟和爱好者制伞,已带动300多人就业。


  像毕六福这样被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的,在一项非遗技艺方面或许只有一二少数个体,他们与那些未经认定的自然传人、兴趣驱使的受众买主一道构成非遗的传承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传人甚至更为重要,代表性传承人也在致力于培养更有规模、更成系统的自然传人。


  潮扇源自潮汕。清光绪年间,潮扇由广东潮州传入四川德阳,几经改良后而独具风格,成为四川一绝。1991年杨占勇学着制扇,其间四处拜师取经,一路创新改进。30多年过去了,如今每天清晨,他会准时钻进在德阳市旌阳区高槐村的工作室,戴上花镜、扎上围裙,开始做扇子。


  “只要有人愿意来学,我都愿意教,但关键是怎样让人愿意学。”杨占勇知道,制扇是个精细活,学好也是苦差事,单凭一时冲动难以真正学好传承下去。记者在工作室采访时,明显感到杨占勇对那些工序简单、形式新颖的文创潮扇更加推崇。“年轻消费者喜欢这一类,徒弟们也容易上手,这是把德阳潮扇产业做起来的一个突破口。”杨占勇的传承观里,产业发展起来了,一项非遗技艺就有根了,才能吸引一批人入门,一生从事,一代代干下去。


  杨占勇很笃定这个逻辑:他收的8位徒弟中,大师兄杨森懿已是“德阳潮扇”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在农民夜校里教出来的数十位农民,也能靠这门手艺增收了。


  “传承人是非遗的主人,没有传承人,非遗便不复存在。”中国非遗保护事业的开创者冯骥才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承载在传承人身上。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四川不仅选树表彰非遗年度人物,设立非遗大师工作室,组织传承人走出去研修交流,而且把“带徒授艺”作为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的基础条件和年度传承活动的必备内容,规划建设了一批“师带徒”点,还特别支持将乡村传承人纳入培训体系,为乡村文化和产业振兴赋能。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