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筑思想首页 频道列表

杨毅:一绣一芳华,潘家园街道非遗匠人

2023-11-20 14:04网络7636

  古韵新生,守望非遗,这是很多非遗传承者正在努力的方向,为传承非遗文化,弘扬工匠精神,潘家园街道“细耘非遗传承·唤醒古韵新生”匠人文化传承项目以非遗和传统文化为契机,通过与非遗文化匠人对话,探寻代代相传的非遗文化与匠心精神。


  今天我们介绍的是潘家园街道巧娘工作室创始人——杨毅。


  走进杨毅巧娘工作室,一幅幅色彩丰富、精巧雅致、气韵生动的北京补绣作品引人注目欣赏,这幅《丝绸之路》作品于2018年在北京国际文化创意博览会上获银奖,这副巨作出自平均年龄72岁的巧娘之手,这支巧娘团队就是由杨毅老师创立的。


  一针一世界,一绣一芳华


  75岁的杨毅老师从小就喜欢手工工艺制作,退休后进行专业学习,师从工艺美术传承人,二级大师贾大双老师,系统学习技艺,二十余年间,坚守对北京宫廷补绣的热爱之心,潜心学习、钻研补绣技艺。


  “北京补绣”又称之为“丝绫堆绣”、“宫廷补绣”,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这种工艺的雏形,“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这句形容衣裙之上拼贴装饰之美的古诗句就是描述的这一工艺。


  “图纸设计是宫廷补绣技艺中的第一步,也是我在学习技艺过程中的难点之一。”杨毅为了突破这一难关,更好地深入学习丝绫堆绣技艺,向名师求艺,走进专业绘画班级进行学习,经过潜心刻苦的学习与钻研,掌握了图纸设计技能,丝绫堆绣技法日趋精湛。2018年在杨毅老师的主导下,工作室学员完成的“中国心向党”,“礼赞新中国”两幅巨作由朝阳区档案馆珍藏。


  巾帼传承人,凝聚“她力量”


  热爱补绣二十余年,杨毅不仅自己制作出无数精美的补绣作品,更是带领了许多退休阿姨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之中。杨老师讲:“我们的巧娘工作室是在2009年成立的,当时响应区妇联号召,‘送艺进社区,进街乡’,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到中华民族的手工艺文化。”多年来,杨毅和团队成员一起承担朝阳区内手工艺教学任务,14年来共服务居民10万余人,参加国内外比赛和展览20余次,以丝绫堆绣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现中华民族灿烂的人文历史文化。


  2016年,在杭州国际文化创意博览会上,56幅系列作品《弦彩盘垫》被评为“金奖”;2018年,巨幅作品《丝绸之路》将“丝绫堆绣”和金丝彩釉纱画两种非遗工艺创新融合,获得在北京国际文化创意博览会的“银奖”。


  自2009年以来,杨毅老师共创建了7个手工艺班,招收百余名学员。她在传承传统技法的同时,还积极创新工艺,“我认为‘创新是艺术的源头活水’,工艺班必须紧跟时代脚步。”她鼓励学员们走出教室,到外面参观学习,向专家求教。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团队整体的技能技巧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同学的作品在市、区大赛中获奖,并被市、区评为优秀作品收藏。2022年杨毅老师被评为朝阳区文化带头人,同年,工作室作品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北京礼物”评选活动中,获“双奥之城”文旅体融合主题TOP20奖,今年巧娘工作品还荣获“北京市2023年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2021年2月份,巧娘工作室团队成员和全国人民一样,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百岁生日”,她们制作精美的丝绫堆绣作品《飞天》来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看似简单的手工艺品,其实制作起来并不容易,为了赶制这些作品,工作室的成员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杨毅老师介绍说,宫廷补绣作品远看是一幅精美的画,近看却是由一块块细小的织物堆贴缝缀而成,“宫廷补绣需要静心而作,状态不好、心浮气躁就会影响作品。”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杨毅团队的很多作品投入了相当长的时间,凝聚了杨毅团队成员的耐心与匠心,用工细腻,图案秀丽、格外精美。


  杨毅是不忘初心的追梦人,是追逐梦想的拼搏者,是新时代文明的传播者、践引者。杨毅用专业娴熟、优秀出众的技能手艺坚持不懈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凝聚“她力量”,为退休人员提供了人生中再次创造价值的机会。杨毅充分挖掘大家各自的所长所能,将光热奉献给社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