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筑思想首页 频道列表

况成泉:匠心拾遗,美在民间

2023-11-02 15:54重大青年23357

  一、多姿文化,晕染艺术之浪漫底色


  每逢佳节时分,家家户户的窗户上、房门前以及门楣边总是会出现样式各异的红色剪纸窗花。它们或是“锦鸡作鸣”,或是“三羊开泰”,或是“蜘蛛挂祥云”,又或是“福”字花中放。它们活灵活现,生动有趣,给这样的佳节平添了一份热闹和喜庆,同时各式各样的图案也体现了剪纸的独特浪漫与魅力。但况成泉老师对这样的浪漫与魅力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他认为剪纸的魅力,不仅仅停留在剪纸的形式上面,更多在于内容上面的人文文化。比如,鸡、羊图案的窗花谐音“吉祥”;“蜘蛛挂祥云”寓意着“喜从天降”。


  在传统文化这一语言背景下,人们利用剪纸窗花的艺术化语言表达出了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使得过路之人能感受到主人家对生活的希望和热爱,也正是这份爱与希望才能吸引路人为之驻足,况老师表示这个就叫做“浪漫”。


  他具体解释到,比如“喜从天降”,这个“降”,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这就是这份浪漫的来源,所以如果从民间、从老百姓创造的这些图形的寓意上来说,它本来就是一种有人文关怀的、有文化内涵的并且很超现代的感觉,它永远过不了时。这也是因为文化和艺术是相通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有着非常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底蕴,所以我们的文化才能给包括剪纸艺术在内的各种艺术形式晕染上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底色。


  从上述文化和艺术的关系出发,况老师又指出艺术欣赏与创作不要拘泥于形式,要回到艺术的原点去,重点挖掘或体现作品具有的独特的个人审美意识和人文关怀。况老师还强调,一个好的作品不是通过表面上的颜值或形式留在我们民族的心里的,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其审美标准、时尚风范,但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不变的,所以一个真正好的作品一定是能透过形式表达出作者对真、善、美的体会和感悟。


  二、传承创新,迸发非遗之青春活力


  一折一按,红纸在巧手的帮助下变换成预定的模样,预备着接受剪子的裁剪,此时仍然毫不出奇,但是当巧手接过剪子,剪子裁过红纸,那一双巧手,一把剪子,一张红纸,在阳光的照耀下,就翻飞着,蹦跳着,似花群中的鲜艳蝴蝶彼此配合地舞着绝美的华尔兹,少顷,一副精美的剪纸窗花就诞生于世了。然而现如今,由巧手,剪纸,红纸间的绝妙配合而组成的画卷,已经难以在青年人的生活中被寻见踪迹。逐渐“相忘于江湖”,这是剪纸艺术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殇,于是如何弘扬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至于如何弘扬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况老师表示这个问题主要分两个方面:首先是要保护和传承非遗,这必须是原汁原味、不加修饰的,这也是评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之一;第二是做到对非遗的活化创新,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再进行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保护性创新与活化。例如,以非遗文化元素符号以及非遗背后的寓意为主,嫁接到新的文创产品当中,或者是文艺广告当中,这就是一个优质的、有延续性的设计转化。


  谈论到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时,况老师着重点出二者不可拆开而论。保护与传承是活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活化创新是保护与传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没有侧重,要“两只手一起抓”。况老师阐释到,创新可以是无限的,但是本体只有一个,所以要把基础做好——把要保护的非遗保护好,让后代能够不断看到祖先所留下的这些非遗的全貌和内涵。


  而在社会范围内,非遗文化宣传的广度愈发充分,但是其宣传的深度还是有所欠缺,普罗大众对非遗的认知仅止步于认识非遗的表象,对非遗体现的精神内核和人文内涵就知之甚少了。况老师指出,现在就是因为很难做到将原创产品和科普同步面向观众,所以很难推动观众进行深入了解。


  针对这种现象,况老师建议要加强青年人中的科普宣传,因为科普宣传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帮助观众了解事物的根本。况老师对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也提出了相关建议: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当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就首先要了解传统文化、了解非遗、了解民间工艺,再从中产生兴趣,挖掘精神内涵,那么才能做到更有情义地去保护它、宣传它、爱护它。


  三、守护民间艺术,传播文化根脉


  况老师选择民族民间艺术方向得益于研究生导师的引导,这是一位在大巴山做了八年知青进行民间艺术考察并发表著作的老师。此外,况成泉老师的乡下成长经历也让他对民间年画、民间剪纸与布艺产生浓厚兴趣。自身的生活经历与热爱加上引路人的指引,况老师踏上了对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之路,找到了自己的心之所向。


  多年来,况老师一直在从事民族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应用之间的实践探索。他积极响应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好友一起在农村建立了“民艺寻礼?民间工艺”展览馆,主要收集我国知名度高、民间工艺类的文化非遗作品。这不仅为非遗产品提供了一个“被看见”的机会,也为当代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传播者们提供了参观学习与实践的基地。况老师希望,学生在实践学习后可设计出符合新时代潮流的衍生品和文创产品,一老一新同时摆在展览馆里,隔着时空联动呼应。参馆人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定制作品,而况老师组织当地百姓兼职依照产品原版进行手工制作,以提高非农收入,进一步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助力乡村振兴。


  况老师对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研究成果可观,如“羌族刺绣”、“郎德上寨苗族盛装中银衣片造型纹样”以及“齐鲁地区割绒绣花鞋垫”等,可谓硕果累累。在不断深入研究的同时,况老师也探索建立文化的展览展示和现代文创的创作基地,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不负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助推民间艺术与非遗文化传播,以培育更多非遗文化传承人。


  四、扎根重大,做有情怀的教育人


  况成泉老师本硕均在重大就读,毕业后又留校任教,与重大的渊源颇深。况老师在开展的专业课和通识课中都非常受学生欢迎,可谓亦师亦友。况老师还经常带着学生们外出调研。或者文旅研学,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某一个艺术元素。况老师还引用了他的导师的一句名言:“无情则无艺。”他教育学生,没有情感的艺术不算艺术,要用最真挚的情感去表达,还可以融入过往自己的生活经历来挖掘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对艺术的敏感度。


  况老师认为最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相长,互相成就。他以情育人,以真诚、亲切、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为国家和社会文明培养人才为己任,因材施教,有情方为教育人。


  继承,传承与扎根,况成泉老师在中华传统民间艺术这条路上从未忘记初心。他能找到心之所向投身其中,并亲自任教指点后人,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显得格外动人。一把土养育的是他那沉甸甸的情,随着民间艺术传播的还有那颗滚烫烫的心。


  而身为重大学子,我们在日常的学业之余也应放缓脚步,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美好。或是动听的歌声,或是快门下的风景,或是况成泉老师所坚守的,中华传统民间艺术。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