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筑思想首页 频道列表

郭艺:我们承载着一份使命、责任与担当

2023-07-20 09:2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2681

  郭艺,艺术学博士,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研究馆员。长期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传统手工艺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传统手工艺活态保护研究——以浙江雕刻技艺为例",著有《陶色釉惑》《留住手艺——传统手工艺活态保护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嵇锡贵卷》等著作,被授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称号。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非常感谢郭主任接受我们的采访。2016年,各地根据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特点,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很多工作。可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2016年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以下简称“省中心”)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郭艺:2016年省中心的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打造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具有影响力的非遗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2016年10月,省中心在杭州市举办第八届浙江·中国非遗博览会,该博览会以“继承传统,融入生活”为主题,以“先人智慧,工匠精神,生活状态”为呈现内容,以“三馆二区一论坛”为主体框架,共有来自国内17个省、市、自治区147个参展项目的368位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携作品、衍生产品参展参演。展览期间人流量达23万余人次,网络直播点击量达53万余人次。


  10月,省中心还以“让传统工艺重返当代日常生活”为主题,组织举办了“大匠至心”传统工艺振兴杭州论坛,围绕“传统工艺与推广传播”“传统工艺在‘大数据’与‘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作为”“如何让传统工艺重返当代日常生活”三个核心议题展开交流、讨论,为积极探索、有效促进传统工艺振兴提供方法和途径,形成《传统工艺振兴杭州共识》。


  此外,省中心还先后举办了义乌文交会——浙江省非遗“百工坊”专馆展览、“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展演系列活动、“非遗薪传”浙江传统服饰精品展评和浙江传统戏剧展演展评系列活动,以及“清风徐来——浙江扇子与风筝工艺展”等活动。


  二、着力保存保护,积极推进非遗抢救性记录工作。2016年,省中心完成了第一批共10位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同时,还启动了省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


  三、积极服务基层,注重文化恵民。省中心先后在8个村(社区)开展浙江“美丽非遗走进文化礼堂”系列活动,并于春节期间开展“服务传承人月”活动。自2008年春节至今,“服务传承人月”活动已连续开展十届,通过加强对各级传承人的关照与服务,他们投身非遗传承保护的热情和创造性得到更好的激发。


  四、重视队伍建设,强化培训工作。2016年,省中心先后开展全省非遗业务骨干培训班、全省非遗中心主任业务培训班等系列培训活动,就非遗品牌活动组织与策划、非遗馆建设、非遗调研报告及课题研究、国家级传承人抢救记录工作规范等内容,对省内各地市文化部门有关负责同志、非遗保护中心业务骨干进行了专题培训,培训总人数达200余人次。


  五、创新保护理念,推进浙江非遗馆建设。2016年12月,省中心启动省非遗馆藏品的征集和捐赠工作,编撰《浙江省非遗馆(筹)藏品征集工作管理办法》,并拟定了第一批馆藏品征集清单,为后续的藏品征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加强理论研究,编撰出版保护成果系列丛书。出版了《浙江省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汇编》《传统手工艺振兴·杭州论坛汇编》《浙江好腔调——2015浙江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遗”选粹——中国民间博物馆》系列丛书9册。


  国家非遗中心:省中心作为这些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或参与者,其基本建制是怎样的?


  郭艺:省中心是由浙江省编委于2008年批准成立的县处级机构,为省文化厅所属社会公益类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省中心内设办公室、项目部和活动部三个部门,共有事业编制8个,现在编7人,另有外聘人员11人。


  国家非遗中心: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浙江省非遗资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郭艺:浙江省位于东海之滨,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浙江非遗资源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工艺资源丰富,手工技艺精湛。浙江土地资源匮乏,大部分地区是“七山一水三分地”,为了生存,智慧勤劳的浙江人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地材质特性,在长期实践积累中形成精湛的手工技艺。浙江不仅制瓷技艺、蚕桑丝织技艺较为发达,还拥有多个“百工之乡”,包括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青田石雕和瓯塑在内的“三雕一塑”也是我国著名的工艺品种。总体来说,浙江的雕刻、制瓷、制笔、剪纸、刺绣、织造、印染、编织、锻造等技艺在全国均享有盛誉。


  二、传统文脉深厚,戏曲形态多样。浙江是南戏的发源地,保留着古老戏曲的遗存。浙江传统戏剧种类繁多,不仅有昆曲、京剧等经典剧种,也有越剧、婺剧、绍剧、甬剧、瓯剧、杭剧、湖剧、姚剧等地方剧种,还有醒感戏、花鼓戏、菇民戏等地方风情小戏。此外,温州南戏、海盐腔等古老剧种,乱弹、高腔、目连戏、摊簧等民间剧种,以及皮影、木偶等傀儡戏,在浙江均有分布。


  三、文化生态多元,民俗风貌独特。浙江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南北文化在此交融,加之省内地理形态迥异,水乡、平原、山地、海岛并存,因此,海洋渔俗文化、畲族文化、蚕桑丝织文化等不同风貌的文化形态在浙江省内均得以完整保存和有效传承,文化生态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国家非遗中心:针对这些独特、丰富的非遗资源,浙江省多年来都开展了哪些主要工作来促进其传承保护,取得了哪些成果?


  郭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摸清家底,全面掌握非遗资源。自2003年浙江率先启动非遗普查工作以来,全省直接参与非遗普查的人数达到23.33万,各级公共财政投入达6451.2万元。普查工作覆盖全省所有乡镇、街道及行政村,实地调查非遗项目15.63万项,召开各类座谈会8894次,走访民间艺人13.37万人次。经过5年多的努力,共收集非遗线索约105万条,相关实物资料2.3万余件,调查文字记录1032.1万字,录音记录4525.7小时,汇编普查资料3260余册。该项工作为此后我省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及相关传承、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我省共有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五批共88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17项。


  二、制定措施,切实加强非遗保护。非遗项目方面,我省针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和国家级项目制定并实施了“八个一”保护措施,即形成一个保护方案、一个专家指导组、一个工作班子、一个传承基地、一个展示平台、一套完备档案、一册普及读本、一项配套政策。传承人方面,除每年春节期间开展的“服务传承人月”活动外,我省还针对传承人建立了“三个必报”“五个必访”的工作制度,即各地文化部门在工作中了解、发现传承人家中有突发事件必报,传承人大病或逝世必报,传承人有重要艺术成果必报;传承人家庭困难必访,大病或逝世必访,收徒传艺必访,有重要艺术活动必访,有突发事件必访。


  2016年,我省还制定《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十三五”规划》,对下一阶段全省非遗保护工作做出规划。


  三、分类指导,探索科学保护路径。我省依照“一项一策,分类保护”的原则,加强非遗保护工作。一是抢救性保护。我省扎实推进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同时,从保护濒危项目入手,实施“浙江省地方戏剧振兴计划”和“浙江省濒危剧种守护行动”,并在此基础上启动曲艺类非遗项目的振兴行动。二是生产性保护。我省先后评选命名120家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培育一批非遗主题(实验)小镇,大力振兴传统工艺。三是整体性保护。我省先后公布了10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其中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被列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四、深化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在履行《公约》、依法保护的同时,我省在政府层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持续推动非遗事业发展。一是设立工作机构,实现了省、市、县非遗保护中心全覆盖。二是落实保护资金,“十三五”期间,省财政非遗专项资金规模将扩大到5000万元以上,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坚实保障。三是创新工作机制,启动了浙江省非遗保护数据库平台建设工程,现已采录200余万条数据。值得一提的是,我省试行建立“非遗保护发展指数”,目前试行的评估框架有6个方面、35项指标,用功效系数法计算衡量地方非遗保护实效的统计数据。现已连续两年对全省各个县(市、区)开展评估,极大地提高了各级党政领导对非遗保护事业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该项工作被列为文化部2016文化工作重点调研课题。


  五、打造品牌,推动非遗有效传承。一是以会展为平台,组织成果宣传展示。我省通过举办非遗博览会、交易会等形式,为非遗的展示、传承和产品交易搭建平台,促进传统工艺振兴和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二是有传有承,积极培育传承人群。我省一方面积极实施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另一方面,先后举办了八届“非遗薪传”系列展演展评活动,鼓励优秀中青年传承人更好地开展非遗传承、传播活动。三是立足本土,走出境外,讲好浙江非遗故事。经多年的培育和打造,“忆江南”“天工遗风”等主题活动已形成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品牌活动。


  国家非遗中心:通过多年的工作,省中心是否摸索出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保护举措或创新方法,值得兄弟省份借鉴?


  郭艺:浙江是全国非遗保护综合试点省。省中心围绕省文化厅工作部署,根据自身职能定位,努力探索浙江非遗保护的新模式、新经验,推进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基础。一是整合非遗资源,完善非遗数据库建设,以浙江省非遗保护数据库平台建设工程为契机,建设了普查管理、项目管理、事业管理、集成志书、影像资料、管理平台数据库。二是以专业要求推进抢救性记录,开展了传承人文献影像资料收集、调查工作,建立省市非遗中心、学术专员、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四力合一”的抢救性记录联动工作机制,并制定浙江省抢救性记录专业技术影像记录标准。三是注重音像记录与文字整理同步,开展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和调研报告的编撰工作。


  二、抓机制。为进一步加强省市联动,省中心建立了省、市非遗中心主任联席会制度,每年定期交流工作经验,分享特色案例,搭建互动平台,共同提升业务水平,使全省非遗保护工作形成“一盘棋”。此外,还成立了由省中心骨干、设市中心主任组成的非遗保护机制建设创新团队,在人才建设、理论研究、机制创新、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三、促传承。一是通过展评活动促进非遗传承,培养传承人群。2011年起,我们连续组织举办八届“非遗薪传”展演展评活动,以省内重点门类和濒危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为目的,着力宣传和鼓励我省非遗传承人。二是推进戏剧保护,深入实施“浙江省地方戏剧振兴计划”和“浙江省濒危剧种守护行动”,扎实推进浙江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让更多人了解、热爱浙江传统戏剧。“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展演系列活动的连续举办,也为推进此类项目保护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拓发展。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保护成果与社会共享。一是树立非遗展会的浙江样板,浙江·中国非遗博览会、义乌文交会——浙江非遗生活馆等展会,现已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非遗品牌活动,各省参展的复展率达90%以上。二是发挥社会力量,共同推动非遗保护。浙江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省级非遗协会,并先后成立九个专业委员会,成为我省非遗保护的重要支撑。三是创新工作理念,筹建省非遗馆,并指导市县非遗馆的建设。省中心启动非遗馆管理机制、人才建设、软件运营、藏品征集等方面的前期准备工作,制定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及规划意向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筑设计任务书》《浙江省非遗馆(筹)藏品征集工作管理办法》,为后续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国家非遗中心:谢谢您的经验介绍,您提到的这些理念和方法想必能为其他省份提供一些参考。省中心对2017年的保护工作有哪些计划和想法?可否跟大家分享一下?


  郭艺:一是强化非遗保存,扎实推进传承人抢救性记录、非遗项目保护规划制定、非遗档案和数据库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二是创新工作理念,通过省非遗馆建设,探索非遗保护新的管理模式。三是举办第十二届义乌文交会——“浙江非遗衍生品生活主题馆”展览、第九届浙江?中国非遗博览会、“大匠至心”传统工艺振兴拱墅沙龙等系列活动。四是继续开展“非遗薪传”浙江传统音乐展演展评等活动。五是继续举办“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系列展演、曲艺“三进”(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文化礼堂)系列展演。六是开展全省非遗保护系列培训。七是编撰保护及研究成果,出版《浙江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系列丛书》、《浙江代表性传承人现状调研报告》、“非遗薪传”系列丛书。


  国家非遗中心:对于浙江省内非遗保护工作,都有哪些宣传平台,可否给大家介绍一下?


  郭艺:浙江省非遗保护工作开展至今,一直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化建设和宣传工作。2007年,浙江非遗网(www.zjfeiyi.cn)正式开通上线,并于2009、2013年两度升级改版,是我省宣传非遗保护工作的第一阵地。我们还紧跟时代步伐,开辟新媒体宣传平台。2011年,“浙江非遗”新浪微博正式开通;2012年,“浙江非遗”腾讯微博上线;同年,“浙江非遗”(feiyizj)微信公众号正式开通,成为我省非遗保护宣传工作在新媒体平台上的第一官方窗口。


  国家非遗中心:在采访的最后,想请您讲一讲,您从事非遗工作以来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郭艺:我较早参与了非遗保护工作,多年的工作,使我与传承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对我来说亦师亦友。同时,我也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人生经验、技艺实践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大多数传承人年事已高,记录工作尤为迫切,因此,在我们记录的过程中,传承人的离世就成为了我们心头永远的痛。我想通过我们的努力,尽量让这种遗憾更少些。非遗的记录与保存是保护传承的重要基础,立足于此,我们才能更科学、更有效、更完备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追寻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承载着一份使命、责任与担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下去,让民众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并使其融入生活,融入当代。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