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筑思想首页 频道列表

王燕达:文创是非遗传承的时代表达

2021-03-23 10:54贵州日报14461

  组织非遗体验活动,培训绣娘传承,开展非遗精品微课,拍摄非遗传承人纪录片,开发非遗文创产品……这是从媒体转行从事文创产业的王燕达的工作日常。因为喜欢,她每天奔走在山乡田野与城市之间,并将越来越多的民族技艺通过文创产品让更多人熟知喜爱。


  王燕达是贵州蝉之翼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对坐”工坊)创始人、总经理。在位于贵阳市南明区瑞金南路81号的公司内,展示着既有时尚与传统交织的文创产品,又有许多在大山里收罗来的非遗“宝贝”陈列其间,让人误以为走进一间有品位、有格调的民间博物馆。


  从记录到守望


  外表知性内心却无法掩饰对民族文化的狂热,这是采访王燕达所带来的最为深刻的感受。


  王燕达曾任《贵阳晚报》副总编辑,是一位出色的媒体人。受母亲余未人的影响,她从小便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25年的媒体从业经历,让钟情于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的王燕达,先后完成了《六百年屯堡——明王朝遗民纪事》《苗族盛装》《苗装》《贵州文史精编·贵阳卷》《六百年屯堡——现代明朝人生活全纪录》等多部专著,也让她对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并为她的创业提供了深厚的积淀。


  2017年,王燕达辞职,成为贵阳市宣传文化系统“痛客计划”首位创业者,她决心通过点滴推动,助力贵州少数民族恢复传统手艺。


  与大多数创业者不同,她的创业似乎揉进了更多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我非常喜欢贵州少数民族技艺,希望可以通过创业将民族技艺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帮助他们传承发展。”王燕达告诉记者,她想在创业过程中通过帮助传承人用技艺养活自己,从而把技艺更好的传承下去。


  创业至今,王燕达把近乎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文创产业和民族技艺的传承发展中。或许是因为“使命”,她的大多数时间都用在开展田野调查和助力非遗传承上。


  王燕达告诉记者,他们调查发现,许多民族技艺逐渐简化,更有些技艺只能在老一辈的口中听说,濒临失传,这让她感到十分惋惜。


  2019年,王燕达和团队走进贵阳市云关乡二戈村开展民族技艺调研,她们意外发现了消失多年的布依绣艺技法“吊三针”。欣喜之下,王燕达邀请包括母亲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学者和手工技艺专家,帮助恢复“吊三针”的传统技法,并开展布依族传统服饰及手工艺培训。


  几天的培训下来,许多绣娘不仅学会了技法,还有部分学员将传统手工艺转化成商品,并由“对坐”工坊链接“旧物仓”等国内知名文创品牌如深圳鲸生古法旗袍等企业,带动当地布依绣娘参与到现代商业链条中来。


  非遗之美融入生活


  在“对坐”工坊内,贵州民族技艺或图案融合当代设计创作的手包、丝巾、茶席、项链、手镯、民族服装等百余种文创产品,精致典雅。凭借以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技艺与现代设计之间的搭配的设计理念,“对坐”工坊的产品更加契合当下许多年轻人的审美意识,深受顾客喜爱。


  “以全球化视野、创新思维邀请国内外设计师,吸收千年苗人、侗家的传统技艺精髓,融汇当代审美,对中国西南传统手艺进行发掘、再生与提炼。”这是王燕达遵循的创业思路,她的产品因此与众不同。


  创建“对坐”工坊以来,王燕达还与贵阳市教育局、贵阳市广播电视大学合作开展“巧匠计划”,致力于扶助贵州少数民族手工艺产业发展;通过建立工艺传承基地,培训学习、签约优秀手艺人,邀请国内外一线设计师对传统蜡染刺绣进行再设计并推广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民族技艺,帮助传承人们恢复传统手艺、拓展市场。


  让生活尽显非遗之美。“对坐”工坊以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为要素,生产众多个性鲜明、审美卓然的生活精品,产品多次参加国内设计展览及艺术交流,获广泛好评。其中,贵州民族民间文创产品被遴选为“贵州外宣用品”“贵阳外宣用品”“贵阳伴手礼”,囊括贵州妇女特色手工技能暨创新产品大赛一二三等奖。


  “文创是非遗传承的时代表达,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要将商业的力量融合进来。”在王燕达看来,不仅要让技艺传承人通过收获相应的经济利益、找到文化自信,也要让他们抓住原生与时尚的两端,让非遗之美装点生活,把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目前,对坐工坊已在贵阳、深圳、北京搭建实体工坊,市场延伸至国内一线中心城市,并继续拓展国际市场。


  版权赋能文创产业价值


  有别于传统文创企业,王燕达更加专注于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推广和品牌形象的塑造。“对坐”工坊创立以来,先后应邀参与2017台北“京台庙会”、多彩贵州东欧行、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多个文创活动;2019年,登上人民大会堂“三八妇女节”中外妇女招待会的舞台,成为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中国椅子展”唯一合作配饰方。


  此外,“对坐”工坊还先后荣获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贵州省妇女特色手工创新研发基地、锦绣计划品牌创新示范基地、贵州版权示范基地等称号;被贵州省委宣传部选中,成为贵州拍摄的海外宣传纪录片《这,就是贵州》的报道对象。


  文化品牌的构建离不开产品的版权支撑。2020年,随着贵州“激活价值注力攻坚”多彩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版权服务工程的强劲推动,王燕达第一时间将公司设计的10多款产品,做了版权登记。


  “做文创版权是很重要的,我最担心的是产品还没有完全推出来,产品就被仿冒了。”作为曾经的媒体人,王燕达对产品的版权保护有着很深的认知。


  这种认知,来自“对坐”工坊推出的手绣包就被仿冒的“教训”。2020年8月,省版权局上门作登记版权登记服务,让王燕达落下了心,“版权部门开展的这项服务,我觉得对我们的企业特别有用。现在产品登记了,有了版权,等于握着一个利器,再也不怕别人仿冒了。”


  “版权保护正好切中了贵州文创产业发展的痛点,让我们的产品有了护身符,也增加了竞争力。”版权工程的持续推进,让王燕达选择的这条创业路走得更加坚定。


  拥有民族民间文化版权有多重要?在王燕达看来,这不仅是对文创产品价值的肯定,也是在为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赋能,让根植于其中的文创企业收获,超脱于产品本身的更高价值。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