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筑思想首页 频道列表

库拉西:非遗传承匠心坚守 绣尽草原总关情

2020-12-04 09:18五家渠TV4950

  毡绣、布绣是哈萨克族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已流传几百年的历史,具体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主要流传于新疆哈萨克族牧民聚居区,在红旗农场、北塔山牧场、奇台农场一带广为流传。


  简单地说,毡绣、布绣就是在毡子或布面上绣上各种各样的图案,是绽放在草原上的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一支靓丽奇葩。


  2008年,这一传统的手工艺术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哈萨克族人家的姑娘从小就开始学习毡绣、布绣,她们用银针彩线点缀生活、描绘理想。


  库拉西(左一)向游客介绍绣品。(图片摄于2019年5月)


  库拉西,是红旗农场十二连的哈萨克族职工。她身材高挑、肤色白净、鼻梁高挺、时常穿一件绣着哈萨克族色彩图案的衣服,平时,她不怎么爱说话,总是抿着嘴浅笑。


  走进库拉西的家,顿时被她家精美的布置所深深地吸引,她家四面墙壁挂满了花花绿绿的壁挂、炕上铺的是花毡、五颜六色的抱枕、炕垫把整个屋子装扮的富丽堂皇,充满着浓浓的民族气息。


  库拉西从小开始就跟随着祖母、母亲学习毡绣、布绣,她勤奋好学,到14岁时已经可以独立制作毡绣布绣。小时候家里困难,她给一些富裕的牧民家里放牧,换回羊毛来制作绣品。


  羊毛得来不易,每次她都小心翼翼地处理干净,和母亲将羊毛擀毡后,制成羊毛毡。再取盐、面粉,与牛奶调成稀糊,用火柴棍蘸上特制的稀糊在毡子上勾画图案。


  库拉西心灵手巧,每次作画她都不用尺子,画出的图案也是对等工整、美观大方。


  库拉西说,在奶液中加盐和面粉调和作画,画在毡子上呈白色,色泽清晰,而且容易被毡或布吸收,附着力强,不易脱落。图画好后,用钩针将毛线沿着图案形状刺绣。


  “那时候没有钱买各式各样的花线,我就用白色和黑色的线拧制成毛线,在毡子上绣,一件绣品要绣一个月。”库拉西说。


  后来,库拉西结婚了。婚后,她跟着婆婆学习毡绣布绣的技艺,以银针彩线为“媒介”,婆媳俩天天绣、月月绣、年年绣,不仅加深了婆媳之间的感情,也绣出了民间原生态的文化内涵。


  库拉西算了一下,她已绣制大大小小千余件作品。


  2008年6月,哈萨克族毡绣、布绣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听到这个消息,库拉西心里乐开了花。她知道,毡绣、布绣的申遗成功,标志着他们世世代代沿袭的民族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也让这项民族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魅力。


  也是那一年,库拉西被确定为哈萨克族毡绣、布绣第四代传承人。作为传承人,库拉西明白自己身上担负的责任,她要努力将这项民族产业文化传承、保护、发展下去。


  每年6月,库拉西会组织很多哈萨克族妇女在草原盛会上展示作品,大家像过节一样,把自己最满意的绣品带到草原上展示,花花绿绿的绣品在碧蓝的天空显得生机无限。


  2012年,师市在红旗农场三场槽子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点建起了民族手工艺产业孵化园。孵化园占地1373平方米,为哈萨克族妇女提供了集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场地,也让她们的绣品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库拉西带着姐妹们在孵化园大显身手,她们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我们在绣品中融入现代文化元素,使图案更具时代性,增强其文化和艺术的感染力;融入汴绣技艺,使绣品工艺多元化;融入机绣技艺,使机绣与手绣完美结合。”库拉西说。


  如今,已有许多和库拉西一样热爱毡绣、布绣的哈萨克族妇女在园区创业。她们统一制作毡绣、布绣作品,由专门的经纪人与商家订单,保证市场销路,形成毡绣、布绣的产业化与市场化联动机制。


  “她们制作的绣品,既保留毡绣、布绣的原生态和民族特色,又彰显了时代性和文化元素的多样性。无论是挂毯、地毯,还是沙发垫、花帽等小饰品图案精美,色彩缤纷,构图完美,针法细腻,彰显着哈萨克族妇女的智慧、热情和奔放,非常受欢迎。”一位来自广州的客商说。


  如今,园区不仅成为哈萨克族职工创业就业的平台,也成为各民族职工群众共同生活创业的精神家园。


  库拉西说,哈萨克毡绣布绣,不仅让哈萨克族妇女走出毡房,也让传统的民族文化走向了世界。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