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筑思想首页 频道列表

官夯号子第六代传人王亮:历史余韵的传唱者

2020-08-14 13:06新京报乡村4952

  “一世一乱哪,圣人留,这争名他要是夺利哪,几时休。”王亮一亮嗓儿,懂行的老人们就知道,这是出自皇家的官夯号子,民间没有这词曲调儿。


  “夯号”也称作“夯歌”,因伴随打夯劳动而产生,在通州区马驹桥镇西后街村流传了二三百年。长城、故宫、颐和园长廊……都是伴着工匠们铿锵有力的官夯号子建起的。


  官夯号子传至第六代已经日渐式微,如今仅有不到十人还会喊号,面临着失传。官夯号子已被列为通州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历史悠久的官夯号子一代代传承下去,成了传承人们最忧心的事儿。


  夯歌节奏性强能让大家用力一致


  一本厚厚的词谱,偶见圈圈叉叉的字符,前几页的圈叉旁有新标注的说明。官夯号子的第六代传人王亮近来正和赵庆等仅有的几位还会喊两句号子的人一起,将先前“偷偷”记下的词谱填补完整,方便后人传唱。


  “早前学徒,师傅可不让我们用笔记下来,只能用脑子记,师傅教三句,我们跟着学三句,什么时候学会了,师傅才会接着往下教。”王亮说,旧时,在建筑业界有石、木、瓦、扎、土、油漆、彩画、糊等工种,其中土木工种包括打土墙、打土坯、打井、打坡岸以及各种建筑的砸地基等,土工工种历史非常久远。


  “当时土木所使用的工具是木夯,每盘夯有四柱,需要两三人合用,为了起夯、落夯用力一致,最初是喊‘嗨嗨’或‘咿呀咿呀’,极为单调,后来便逐渐用一些拍节较强的小曲儿、小调来替代‘嗨嗨’等,夯歌也随之衍生。”王亮告诉记者,夯歌节奏性强,能使夯者用力一致,更重要的是曲调悠扬悦耳动听,其内容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情趣,让人越听兴趣越浓,可以缓解劳累,由此广为流传。


  可也正是这跌宕起伏的唱词,让官夯号子的学徒们有点犯难。“官夯号子的曲调、节奏都很特殊,外加每首曲子的歌词都是韩信算卦等历史典故、野史传说、生活哲理、民间歌谣,除夯号段子的头尾有几句提示性语句外,所唱内容远远超出劳动范围。曲调、唱词均格外冗长难记。”王亮称,官夯号子长短不一,最长的能唱上90分钟。


  “可既然拜了师傅,再难咱也得学啊。”为了课下能勤温习,增加记忆,王亮便和师兄弟们一起背着师傅,偷偷将唱词写下来。由于学徒时王亮年仅12岁,同门师兄弟也都差不多年纪,很多生僻词不会写就用圈圈叉叉代替了。


  也幸好是这一举动,才让百余首官夯号子保存下来。


  故宫颐和园都是伴着官夯号子而建


  据现有资料记载,长城、故宫、颐和园长廊、京杭运河等工程建设时,工匠们打夯时都曾唱起铿锵有力的官夯号子。


  如此有来头的官夯号子是如何传到了通州区马驹桥镇的西后街村呢?


  听村里的老人说,距今约二百多年前,西后街村一名叫杨富喜的村民,在北京兴隆木厂为皇家做土木工程,虽然辛苦但是酬劳也十分可观。有心的杨富喜在此期间学会了土工打夯时唱的夯号,回家时便教与乡亲们,自此,西后街村做土工活的土工们便唱起了夯号。因来源于官家工地,故此得名“官夯号子”。至于杨富喜是和谁学的官夯号子,已无从查起。


  官夯号子第四代传人西后街村的李金普如今已经92岁高龄,说起官夯号子,老人依然能亮几句嗓子。而李金普老人的官夯号子,就是和父亲学的。


  “每代传人都是当时土木工匠的头领,也就是夯歌的‘送号’人,领唱者。”王亮介绍,领号在夯号中占有很大比重,尤其在叙述故事时,领唱往往唱多句后,其他工匠们才会跟着和。而且,领、和多用搭接,搭接后调式多变,领号儿和接号儿未唱完,双方便可“鱼咬尾”搭进。


  尝试给号子谱曲难坏音乐老师


  随着电夯和机械化的发展,官夯号子传至第六代已经日渐式微。用王亮的话说,小时候学官夯号子主要是因为放学后有大把的空闲时间,不像现在的孩子有手机、电脑、各种玩具消磨时间。那个时候,跟着村里的老师傅学唱官夯号子就算趣事之一。


  而今,村里会官夯号子的人已经所剩无几,官夯号子面临失传。“师父教了我100多首,我学了28年,现在能唱下来的也就三分之一。一代代传下去,一点点丢下去,这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的就要消失了。”王亮称。


  为了让历史悠久的官夯号子一代代传下去,王亮、赵庆一边努力回忆着圈圈叉叉的内容,一边曾找专业的乐理老师给官夯号子谱上五线谱或是简谱,方便后人传唱。然而,因为官夯号子特殊的节奏、韵律,很难和五线谱、简谱“卡上点儿”,乐理老师最终也只好摇头作罢。


  如何让历史悠久的官夯号子一代代传承下去,成了传承人们最忧心的事儿。王亮说,不管怎样,不能让官夯号子在他手里失传。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