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筑思想首页 频道列表

张锠:浪漫有趣是“泥人张”的不变追求

2020-06-18 09:52中国艺术报4773

  说到中国的彩塑艺术,“泥人张”无疑是最为闪亮的金字招牌之一。它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自鼻祖张明山开始,“泥人张”历经6代的传承与发展,以其造型生动传神、用色简雅明快、原料讲究、所塑人物栩栩如生,在我国的文化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关于“泥人张”的发展与创新,张锠有着非常开放的视野,在题材、材料、功能等方面,他进行了大量的尝试,甚至还将“泥人张”从架上彩塑作品拓展至城市公共空间。对“泥人张”的当代传承,张锠表示:“时代在变化,人的审美也在变,我们要倡导一种‘大泥人张’的概念。”


  很多人最早接触的“泥人张”,是张锠的《二玉读书》和《二玉寻梅》等“红楼梦”系列,作品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其实在“泥人张”的传承历史中,每一代传承人都会有自己擅长的题材。鼻祖张明山以人物肖像为主,他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得到了天津百姓的认同;第二代张玉亭、张华堂继承了父亲的手艺,主要表现的是下层民众的生活,如《吹糖人》《钟馗嫁妹》等;到了第三代,张锠的父亲张景祜,情况逐渐出现了一些变化。


  1950年,张景祜调到北京,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所处的环境和父祖辈不同,他的审美追求也不一样了,题材和材料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他结合泥人张技法和陶瓷工艺,做了20多件反映《红楼梦》《水浒传》故事的陶瓷作品,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外友人。


  在父亲张景祜的直接传授下,张锠一开始就对泥人有着很深的情结,高中毕业后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泥塑班学习,1979年又考取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雕塑专业研究生,系统学习了古代青铜和传统石雕、砖雕、木雕的艺术构图、艺术语言、艺术技巧,西方雕塑的写实技法对他也不无影响。关于“泥人张”的题材,张锠主张不但要继承还要融入现今社会,由于时间在变化,当代“泥人张”的题材也要不断拓宽,这样的艺术才有生命活力。


  从他的作品来看,其取材已不再是单纯的四大名著、肖像、人物或者民俗生活,正在发生的社会变迁更多地进入了他的艺术视野,反映新人、新事、新风貌已经是他创作中的自觉追求。《丝绸之路》就是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全新作品:人物是传统的,手法是当代的,作品反映的却是现实。作品整体采取的是组雕三段式构图,分为出、进与中心的交换三部分,造型高低疏密富于变化,色彩在冷暖、纯度、明度、补色对比中求丰富,夸张概括的造型和装饰性的色彩语言,生动地表现出丝路交流与沟通的文化内涵。


  和前代“泥人张”相比,张锠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求新求变的趋势,造型夸张简洁、形色流畅统一的现代装饰风格,使得这位第四代“泥人张”的辨识度很高。不过张锠所强调的装饰性并非装饰功能,而是一种艺术形式,是在限定的空间中利用点、线、面、色等形式语言和法则进行有序组合,强调单纯和简洁,强调冷暖对比以及明度、纯度和面积的对比,利用对比求得丰富的变化。张锠坦言,这种变化来自他对数字化时代的应对:“当代‘泥人张’要追求单纯、简洁,利用简洁的对比方法,让形和色形成感觉上的丰富。”


  比如作品《断桥》,表现的是白素贞与许仙的爱情故事,张锠将直线、纵线和曲线进行有序组合,将白素贞、小青和许仙三个人物组合在一个限定的长方形的构图空间中,追求一种简洁的造型和表现方式。又如取材于新编古装戏的《生死牌》,以椭圆形的构图将三个人物进行有意味的组合,形成实空间和虚空间的对比变化,并强化动势的力度与情节的深度,故意省略某些细节,裙褶采用阴刻显形方法,单纯并富于装饰性,与青紫色系浑然一体,形与色的和谐组合创造了意蕴无尽的想象空间。


  众所周知,“泥人张”彩塑一直都是案头陈设的工艺品,一般尺寸不大,故又称为架上雕塑。但同时,“泥人张”的题材涉及面又极广,运用于各种环境装饰的艺术形式,有着服务社会、美化环境的重要作用,后者给予张锠将这门艺术推向一个更大平台的动力:“为什么不把案头架上的彩塑作品推向城市景观,赋予作品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呢?”功能的拓展,首先意味着材料的延伸。


  张锠把前辈未曾使用的陶瓷、玻璃钢、不锈钢、铸铜以及各种石材应用到创作中,他还将泥塑烧制成低温陶,提高作品的强度,同时使用价格较贵的丙烯色,让其更加经久耐看,易于保存,不易褪色。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张锠的铸铜作品《钢人铁马》、石雕作品《孟姜女》、喷铜作品《园丁》、彩雕作品《山村女教师》、彩塑作品《老舵工》都记录了他继承创新的实践轨迹。


  2010年4月,在张锠位于京郊的工作室,记者见到了他主持设计并制作的《盛世中华世博龙》。这件作品高约2.5米,长近5米,作品采用铸铁、金、玻璃钢等综合材料创制,手绘色彩。作品充分运用了中华龙文化的元素,并与人物造型有机构图,龙身以段式相接,形式可无限延长,观者可以在其下方祝签上留下祝语,成为一件互动性很强的艺术品。


  作品主体人物是黑、白、黄三种肤色的儿童,代表世界的未来与希望,儿童坐骑为虎,意喻主办时间为中国生肖虎年,支撑物为天坛变体高浮雕,代表参展者的地域为首都北京。这件作品既用了“泥人张”的技法,同时也吸收了民间艺术和当代艺术的语言。张锠表示,随着时代的变化,“泥人张”应该有一个新的概念,各种艺术材料与空间形式都不妨尝试一下,公共环境是当代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场所,“泥人张”作为立体造型艺术应该参与。


  作为首批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泥人张”已经传承了一百多年,但与许多非遗项目的没落甚至濒危不同,“泥人张”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时代更迭,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艺术何以能经久不衰?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张锠对学生所讲的一段话或许对此是一个解答。


  1981年,张锠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彩塑艺术”,他将“泥人张”彩塑艺术进行总结,形成了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每一课结束后他都要亲自示范,给学生现场做一个泥塑,用传统的“泥人张”技法从头做到身体,让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作品的比例、结构和体积,此外还会示范一个变化的、变形的泥塑。“在泥塑中如何夸张变化,如何变得可爱、有趣、浪漫,这是‘泥人张’不变的追求。”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