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筑思想首页 频道列表

非遗传承人于凤宝:为战“疫”贡献了非遗人力量!

2020-04-14 18:48沂南县老促会4722郑树平

  一段看上去平淡无奇的枯木树根,甚至过去只能用于烧火做饭的果树老根,经过于凤宝一双灵巧的手,设计、定型、去皮、雕琢、打磨、上色……被赋予了灵性,变成了惟妙惟肖的人物雕像、高大威猛的动物雕像……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根雕艺术品,呈现在人们眼前。


  他叫于凤宝,山东省沂南县界湖街道远里村人,今年46岁。十多年前,他创办沂南元宝根艺文化博物馆,2018年和2013年,其根雕艺术分别被列入山东省和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根艺美术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山东省根艺盆景协会根艺美术大师、临沂市乡土艺术人才。


  创作根雕作品,助力战“疫”


  新冠肺炎疫情到来后,于凤宝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并夜以继日创作了一批抗疫根雕作品,为战“疫”贡献了非遗人力量。


  他创作的抗疫作品形象、生动、传神,意境深远,一面世便广受欢迎。创作的抗疫作品《守护神》,表现的是一名戴着口罩的医护工作者,胸前雕一把利剑直刺病毒。意为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一定能够取得疫情阻击战全面胜利。


  抗疫作品《呵护》,充满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讲述了一位戴着口罩的护士,温情、慈祥地身背一名戴着口罩的儿童,本来惶恐的儿童,紧贴在护士身上,感到了前所未有安全感的故事。


  这些抗疫作品除在网上进行了“云”展,于凤宝还把《守护者》捐献给了临沂市红十字会。“我们虽然是手艺人,但当国家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国分忧。”于凤宝说。


  五代传承接力,百年自成一派


  于凤宝的高祖于景程,清朝中期是当地有名的木匠,尤其擅长家具雕刻、建筑雕刻类匠人活。于凤宝的爷爷于步滨,专门从事根雕技巧研究和挖掘,成为沂蒙山小有名气的民间根雕师。受祖辈影响,于凤宝自幼酷爱根雕艺术,见他有根雕天赋,爷爷和父亲便言传身教,把创造、积累了几十年的根雕技艺,全部传授给了于凤宝。


  和世代守在乡土的祖辈不同,于凤宝到外面吸收更多养分,把根艺文化更好传承下去。他远赴海滨城市大连,南下云南,从事根艺学习和创作。期间,他师从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主席马驷骥先生,从中国最顶尖根艺大师身上,汲取了根雕艺术精华。2008年,他还应老挝一家木雕厂邀请,担任了该厂雕刻艺术指导。在老挝期间,于凤宝除传授自己的根雕技艺,还充分了解和吸收当地根雕艺术精华,为己所用。


  他把中国南北根艺特长全部学懂弄通,并把祖传技艺与之融会贯通,根艺创作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并自成一派。于凤宝的根雕既有北方的粗犷,又有南方的灵巧和精细,做到“依形定位,尽保自然,兼融意象,彰显完美”,形成了自己的“三美”——自然美、意象美、艺术美艺术风格,被称为“沂蒙印象派”。


  2009年,身怀根雕技艺的于凤宝,回到生他养他的沂蒙山。这时,他的创作开始进入收获期,创作的作品,数十次在全国、省、市等展览会上获奖,其中《回乡》《腾飞》《池塘小趣》《滴水穿石》《喜洋洋》《同心圆梦》《鸟语花香》等,分别荣获了国家级金奖、银奖、特级精品奖、设计创新奖等。有些作品被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友人收藏。


  孵化“扶二代”,创造扶贫“链式效应”


  在根雕艺术上取得成就的于凤宝,不忘社会责任,在他引领带动下,沂南汉街变成了根雕一条街,最多时,这条街上有40多家根雕加工店,从业人员上百人。“我用手艺创造了一种帮扶模式,让更多的人学习根雕,掌握这项技能。”


  于凤宝不仅帮助本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其扶贫“朋友圈”还辐射到了周围日照、沂水、蒙阴、费县、莒县、兰区等多个市、县,并培养孵化了十多位“扶二代”,他们从事制作销售根雕作品致富后,又通过让贫困群众到厂里上班,获得了可观收入,奔上了小康路,形成扶贫“链式效应”。


  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大刘家庄村刘志港,今年30岁。他22岁时慕名拜于凤宝为师,学习一年后,回到村里从事根雕创作,一年收入近10万元。他让村里4名贫困群众到厂里上班,并手把手教给他们根雕技术。现在,刘志港年收入50万元,4名在他厂里上班的贫困群众,少者年收入7万元,多者近10万元,一人上班,全家脱贫,率先实现了小康。“我学成刚创业时一无所有,我能富起来,并帮助其他人摆脱贫困,与师傅的帮扶分不开。”刘志刚感激地说。


  “帮助更多人的脱贫致富,我感到很欣慰。”于凤宝说。


  2009年,于凤宝建起了一处非遗文化手工艺传承实训基地、根雕艺术研究和生产基地,将根艺研究、生产与销售融为一体。他以基地为依托,研究传承非遗文化同时,进行文化扶贫,主动联系周围乡镇的20多个贫困户,除送给米、面等生活用品,还让他们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到基地从事粗加工、打磨等工作,并付给劳动报酬。“到这里上班非常方便灵活,按件计算,也不累,到时候就开工资给我们。”在根艺传承基地上班的于文奎说。


  于凤宝把基地建成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让学生们前来学习、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根艺文化,汲取中华传统文化营养。“要让我们的下一代变成既有文化知识,又有创新思想的新一代。”于凤宝说。


  于凤宝让非遗走进校园,让青年学生了解并掌握这门技艺,“根雕不仅养家糊口,而且也是一门艺术,我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技术,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2017年,于凤宝和临沂市信息工程学校沟通后,决定在该校建一座根艺文化博物馆。建馆前,有关部门人员善意提醒他,博物馆建成后,进入馆内的根雕作品,不能再进行买卖。于凤宝考虑也没考虑便答应了,携310件根雕精品建起了沂南元宝根艺文化博物馆。该馆获得了省级批准,并对所有根艺作品进行了公证,免费对社会展览。


  根艺文化博物馆建成后,该校专门设立了根雕班,并聘请于凤宝该校兼职教师,教授根雕艺术。两年多来,于凤宝义务教了两届根雕班,学生共90多人,许多学生毕业后,从事了根雕制作。


  “我们有个想法,过几年把博物馆贡献给国家,让这些根雕精品永远传承下去”于凤宝说。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