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筑思想首页 频道列表

王福州:未来非遗保护工作将从四大方面着手

2017-10-13 09:355289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福州称,我们梳理非遗保护工作的10余年历程,是为了更好地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促使非遗保护工作更加科学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两大原则”和“三项制度”。 “两大原则”一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二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项制度”分别是调查制度、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传承与传播制度。王福州表示,一方面,要秉承非遗保护的“两大原则”和“三项制度”,做好“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这两大抓手的相关工作。另一方面,未来非遗保护工作将与国家文化战略相结合,主要从四大方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一,非遗传承人管理上要更加科学化制度化。

  首先,要稳步扩大传承人规模。目前文化部批准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共1986人,相对于国家级非遗项目总量来说,传承人的规模还不够,未来应根据相关评定标准逐步将国家级传承人扩大到适当的规模。

  其次,要逐步推进传承人培训工作。目前大部分非遗传承人长期在基层和一线从事工作,非遗传承人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地提高,未来将借助科研院所的力量按照不同门类和项目对传承人进行分期分批、有针对性地培训,这对提高非遗传承人自身素质、开阔眼界颇有助益。

  第二,非遗保护工作需和现代教育相结合。

  一是,将非遗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教育部将促使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根据国务院相关文件规定,从明年开始,国家将投入6万多亿元推进职业教育工作。为了推动职业院校做好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三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实施对口培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目前,非遗十大门类和中等职业院校专本的课程设置相结合的工作正在逐步落实,非遗已经成为部分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的基本教材的一部分。非遗和教育相结合、非遗进校园不是喊口号的事儿,需从基础工作做起,相关工作需落到实处。

  二是,将非遗和中小学特长生考试改革相结合。过去中小学特长生考试多以西洋乐项目作为考核内容,未来将逐步推进一些优秀的非遗项目加入中小学特长生考试范围之内。目前北京市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已经梳理出包括剪纸、木偶制作等在内的三十几个非遗项目作为参选对象,将挑选出最具中国传统核心元素、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作为中小学特长生的基本教材。

  三是,在考试命题中关注传统文化,逐渐扭转传统文化在基础性教育当中的比重。

  第三,非遗需和造型设计相融合。

  中国的设计教育已有三十年的历史,过去造型设计主要以西方造型设计为基本倾向,造型设计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涉足较少。我们知道,非遗十大门类中与造型设计相关的项目占了很大的比例,非遗转型升级、非遗衍生品市场拓展、利用非遗核心元素进行创意设计等等,需要借鉴现代造型设计。未来在非遗和造型设计融合方面,要多多涌现和老百姓密切相关的、能够满足消费者多层次文化需求的、同时又能展现非遗的核心元素项目的设计。但问题的关键是,在将非遗这种极具传统特色的文化和现代设计相结合的过程中,如何在保持非遗核心元素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又让非遗“活”起来?这不仅是政府主管部门在政策的引导和制度安排方面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在理念、研发、推广方面进行广泛研究和探讨。

  第四,非遗和文化创意产业、旅游的接轨。

  《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加强自然、文化遗产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建设文化旅游精品;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坚持正确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方向,着力提升文化产业各门类创意和设计水平及文化内涵。鼓励各地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不断推出原创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促进艺术衍生产品、艺术授权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快工艺美术产品、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融合。该《意见》对非遗和文化创意产业、旅游的融合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述。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