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筑思想首页 频道列表

非遗传承人杨昌芹:“指尖技艺”编织乡亲致富梦

2019-12-30 11:15《中国妇女》2019年第11期4787

  17岁学竹编,22岁创立公司,带动当地留守妇女就业,24岁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6岁获“国际竹编高级工艺美术师”称号,27岁当选全国人大代表,90后杨昌芹以不懈奋斗,成就了人生出彩的十年。


  秋日的赤水,绵延数百里的竹林连片成景,家家户户使用竹编器具是当地的特色。赤水竹编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可追溯到明代。“竹编必须选用海拔800米以上深山中生长一年以上两年以下的慈竹,经过刮青、破竹、起篾、染色、煮篾、拉丝等20多道工序。一厘米宽的竹片,会被分成20根小丝,变成晶莹透明、细如发丝的精细竹丝。”说起竹编工艺,杨昌芹兴致勃勃,一天劳作的疲累尽抛脑后。


  这段时间,杨昌芹都在为出访埃及和南非等国学习交流竹编作准备。经过她的灵感碰撞,巧手编织,竹丝就变成了一件件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精巧的茶具、别致有型的箱包、栩栩如生的画卷……


  杨昌芹手把手教妇女编竹编


  认准的事情就坚持到底


  走进大同镇民族村,街边一栋三层楼房,外立面由一片片竹子装饰而成,门上方写着“极竹堂,赤水竹编非遗体验中心”,这里就是杨昌芹的工作室和家。


  棉麻衣裙,外搭针织开衫,还有胸前醒目的党徽,是杨昌芹着装的标配。她从小就很喜欢手工技艺,“小时候妈妈织毛衣、做鞋子、制作少数民族服装,我看几遍就会了。”


  2007年,幼师专业毕业实习时,17岁的杨昌芹被学校选派到全国十大竹乡之一赤水市,向贵州竹编工艺创始人、贵州省竹编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兰学习竹编技艺,从此便陷进了竹编的海洋中,不能自拔。


  “当时我就想着学习竹编能多一门就业的技能。”出于对手工技艺的热爱,杨昌芹投入地学竹编,一坐到凳子上,就编上一天。刚开始学习时,她把握篾刀的力度不准,鲜血染红竹丝是常有的事,而冬天,接触冰凉篾条的双手还会生冻疮,又疼又痒。


  半年后,一起学竹编的九名同学都离开了,杨昌芹却主动留了下来,继续跟陈文兰学。得知杨昌芹做竹编第一个月仅拿到380元工资,母亲甚至召集亲戚们开家庭会议,劝服她回高薪幼儿园就职。杨昌芹却不为所动。


  “从选择做竹艺开始,我就下定决心把它当成一辈子的事业,也许未来我的物质生活没有那么优越,但对于我来说,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最大的幸福。”她的倔劲儿最终让母亲妥协。


  此后,杨昌芹不仅更加刻苦学习陈文兰擅长的平面竹编工艺,还通过考察市场,慢慢发现,竹编工艺要想更好地传承下去,就要与现代人的生活有更紧密的联系。平面竹编工艺品耗时长、价格高、更注重观赏价值,于是杨昌芹开始摸索立体竹编工艺。


  刚开始时,杨昌芹制作竹编水杯、茶具等小物件,一度不被看好。直到2012年,渐渐有零散订单找上门来,杨昌芹开始过得忙碌而充实。2014年,杨昌芹在赤水传统平面竹编基础上,与生活实用器相结合,探索创新出了一系列立体精细竹编工艺,让大众对竹编工艺有了新的认识,以此打开了竹编销售市场的大门。


  2018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杨昌芹在赤水市景区的接待中心旁新设了两个展示销售厅,以竹编工艺结合旅游文创,创作设计了竹编包、竹编配饰、竹家具等特色工艺品,并开设网店,让传统手工艺“触电”。产品销往国内各地及北美、欧洲。过去一年,她仅有30多人的小企业创造了1000多万元的产值,竹编工艺人们靠着这门手艺脱贫致富。


  以竹编工艺助攻脱贫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召开。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杨昌芹身穿苗族盛装,作为“代表通道”中最年轻的代表吸睛无数,最为抢眼的是她手里拿着的“赤水竹编杯”。她举起手中的杯子自豪地说:“大家请看我喝水的杯子,看上去是一个很普通的杯子,但它是我和农民走向脱贫的一个工具。


  竹编是一项枯燥、复杂的工艺技术。


  首先选材就有很多讲究:做茶具,要选用三年以上的慈竹;做果盘,就选用6年以上的老水竹,而且要冬天砍下来,才不会发霉、不会虫蛀;制作时尚的单肩包,要选用水竹、南竹、老料等。这样的竹子,时间长了,就会变成金黄色,经常用的话,还会包浆,发红发亮。


  杨昌芹有一个特殊的爱好,走到哪里,她都喜欢收集农户家里的老料。看到有些人准备丢弃被烟熏得发黑的废竹子时,杨昌芹都会掏钱买走。很多人都说她是“疯子”,但她却认为自己淘到了宝。“这些竹子这么多年了,都不发霉、无虫蛀,还保存的这么完好。”杨昌芹兴冲冲地拿着她的“宝贝”给记者看,她轻轻擦掉竹子上厚厚的灰,指着说:“你看!这种竹子早就包浆了,红光发亮,一看就是上好的竹材。现在的竹子不知道要放多少年,才能有这个效果。”


  除了去年两会让杨昌芹的竹编工艺大火了一把外,今年7月,贵州省妇联举办的手工编织大赛也让赤水竹编涨粉无数。怀揣着让传统工艺回归现代生活的理念和想法,杨昌芹针对竹编产品的性能进行技术改进,经过十多天左右的昼夜赶工,不计其数的修改完善,杨昌芹的竹编包和竹编茶具最终摘得大赛桂冠。除此之外,她制作的《竹编熊猫》、《大肚佛》两部立体竹编作品,还被国际竹藤中心、贵州省文学艺术联合会永久收藏。


  带领村民编织美好日子


  “发展竹编产业,光靠我一个人远远不够的。”杨昌芹计划成立赤水竹编产业协会,以协会的力量,邀请竹编工艺大师走进赤水,带动父老乡亲一起携手、一起奋斗,把民族村建设得更好,让村里的人生活得更幸福、和谐、美满。


  随着竹编技艺的不断提高,杨昌芹开始教授学生。这些学徒大多是当地的留守妇女或贫困户,杨昌芹免费教授竹编技艺,让他们能够通过双手拥有一项谋生的技能。她还协助赤水市妇联开办竹编工艺技术培训班,当地妇女踊跃参加,目前培训人次已超过3000。


  今年,杨昌芹的公司员工增加到100多名,其中80%都是当地的留守妇女。她们不用坐班,把公司提供的原材料带到家里,工作时间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控。这种就业方式解决了留守妇女照顾家庭和外出工作的矛盾,坐在家里就能挣钱。她们当中月收入最低3000元,最高的能达到七八千。


  00后的小王是异地搬迁户,由于母亲患有精神病,父亲要经常照看,家里的农活也是有一搭没一搭,收成很不好,全家在贫困线下度日。杨昌芹知道后,就让小王来培训班学竹编手艺。如今,小王每个月收入5000余元,原本不爱讲话的她也变的健谈开朗。还经历了生命中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当老师,第一次出国……


  如今赤水百分之八十的人住上了小洋楼,百分之六十的人开上了汽车。门口正在认真做竹具的70多岁的袁老伯,身体略微残疾,是村里的精准扶贫户,靠低保生活,如今在杨昌芹公司,每月可以领到一两千元的工资。就连不会技艺的贫困户李龙先,也在公司给工人们做中饭,每月可以领到1200元。


  “要么在车上,要么在干活”,杨昌芹传承推广赤水竹编不遗余力。竹编见证了赤水脱贫攻坚的一段历程,也见证了她的成长。她希望能给手艺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不断拓展视野,走出去学习别人的优秀经验,和乡亲们一起,用心智、用双手编织美好生活。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