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筑思想首页 频道列表

俞孔坚教授访谈:美丽中国设计应该“思如国君,行如农夫”

2019-08-22 14:27景观中国网4960

  此前,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俞孔坚在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周三茶座”在静园一号院201会议室做过一个主题为“深邃之形:一个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问题”的讲座。王恩哥教授是此次活动的主持人,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医学、物理、新闻、外语、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活动并参与讨论。


  俞孔坚教授以当前中国城乡景的“美”与“丑”作为开场,指出:当前中国在“美”的名义下进行的建设行为,创造了许多丑陋且不可持续的城乡景观,用人工的“裹脚布”去束缚自然的生态系统。如何确立大脚美学,摈弃小脚审美观,是当前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所面临的价值挑战。


  中国城乡问题综合症一方面表现为城乡景观与文化堕落、病态发展,另一方面则是自然生态系统与环境危机。在美的名义下,我们创造了不可持续的浅陋之形,而工业文明并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面临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什么是美?我们需要大脚的美还是小脚的美?二是美的理念如何实现,以改变国土的面貌。因此,这成为了一个顶层设计的问题。在顶层设计的影响下,价值观将决定性地影响国土的整体面貌,产生深邃之形或浅陋之形。深邃之形,就是建立在健康的生态过程基础上的人类美好憧憬和设计,是将人类的欲望建立在生态基础上产生的形,相反则是浅陋之形。


  俞孔坚教授指出,为了实现深邃之形,我们需要构建深邃之格局和深邃之形态,即构型和变形。


  格局指的是人文与自然之间的空间关系。相较于工业化建设工程三通一平的建设模式,逆向的规划途径将用最少的土地高效地构建生态基础设施,以承载和框限城乡建设。通过多尺度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判别,构建覆盖全国的生态基础设施,决定发展建设规划。通过影响决策者,对有关国土和自然资产的规划和管理政策法规的制定,实现美丽中国的深邃格局。


  实现深邃之形态即“变形”,自然与文化不是比邻关系,二是不可分割的水乳交融或上下层叠加的关系。当代生态建设和美丽中国的难题在于,生态的不一定是美的,而美的不一定是生态的。在生态文明时代,需要倡导生态可持续的“大脚之美”,实现深邃之形。俞孔坚教授结合学院20年的产学研实践,总结了获得深邃之形的六个途径:一是人水和谐,韧性适应,获得深邃之形;二是通过最小干预,获得深邃之形:最大限度维护自然资产,同时满足人类欲望的实现;三是让自然做功:生态仿生修复,获得深邃之形;四是通过绿色海绵,营造水韧性城市的深邃之形;五是将景观作为生命系统,基于自然力的水净化过程及其美的形态,获得深邃之形;六是综合生态修复与韧性适应,获得深邃之形。


  俞孔坚教授在阐述理论的同时,列举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科研团队及土人设计二十年来完成的一系列案例,包括金华燕尾洲公园、秦皇岛绿荫里的红飘带、天津桥园、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法国巴黎“中国方圆”、上海后滩公园、俄罗斯喀山KabanLakes、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衢州鹿鸣公园等国内外设计项目。


  最后,俞孔坚教授总结到,美丽中国建设是一个顶层设计问题,应当“思如国君,行如农夫”,创造美丽城乡的深邃之形,秉持生态文明的理念创造属于当代中国的城乡景观,一是要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逆向规划途径构建深邃之格局,二是运用生态的美学和设计的生态学塑造深邃的形态,从两个层面上再造秀美河山,建设美丽中国。


  与会嘉宾对俞孔坚教授讲座中谈到的问题深有感触,分享了他们在自身研究领域中的体会和心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教授以医学为例,认为医疗美容的千人一面与城市化过程中的产生的“千城一面”现象十分相似。而在西医和中医的治疗思路上,西医为求根治通常直接切除病灶和潜在的组织,却容易产生其他的问题,而中医能够充分把握个体化的差异辩证施治,这种智慧同样适用于中国的城乡建设。


  王恩哥教授提出,宜居的城市能给人带来很强的幸福感,以乌克兰为例,虽然经济状况并不乐观,人们的生活依然能够怡然自得,城市公园森林遍布,人与自然十分和谐,而这正是国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赵白生教授结合自身经历谈到,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家乡的田园从七十年代的“割田成方”,到八九十年代的水系填埋,再到如今全部成为工业园,美丽的乡村景观逐渐消失,如何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反思的。


  嘉宾们的讨论从讲座主题出发,以不同视角展开,现场气氛热烈。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