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吾国吾乡首页 频道列表

寺庙古建筑石雕中常用雕法有哪些?

2021-09-02 14:09网络22817

  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石雕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雕刻是人类文明璀璨瑰宝。镂雕亦镂空,即把雕刻材料中没有变现物象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现物象的部分留下来。镂雕的主要特点就是表现物象立体空间层次。


  石匠师雕琢石料,依深浅与层次差异,可以区分为以下七种雕法,运用到不同的部位。



  素平雕法:


  将石面雕平可细分为单遍凿、两遍凿或三遍凿。凿多遍则很平,也可以加水磨亮有如镜。例如台南孔庙的抱鼓石。


  水磨沈花:


  在光亮的石面上雕刻阴纹图案,俗称为阴刻,凹入线条也可打细点,作深浅明暗之分,台北龙山寺前殿即有丰富的水磨沈花雕法。



  压地隐起:


  在磨平的石面上,将图案以外的地凿凹,以突显图案本身。台北三峡的清水祖师庙护室墙壁最多,水平奇高,乃出自画家李梅树之设计。


  剔地起凸:


  将图案雕出圆体,其余的地全部凹入,可以突显主题,也称为浮雕。一般寺庙常见的麒麟垛或龙虎垛即属这种雕法。北港朝天宫的御路即用剔地起凸。


  内枝外叶:


  与上述的剔地起凸相似,但更强调凸出与凹入的对比,并且将层次表现出来,顾名思义,即将叶子浮雕出来,而枝干深藏于内。如果枝干太细,很容易折断。近代有些龙柱即采内枝外叶雕法,如台北龙山寺正殿。



  双面见光:


  有些门窗采用内外两面皆施雕之法,抱鼓石也属于双面见光雕法。


  四面见光:


  即四周围皆施雕之法,如石狮、石龙柱或石雕神像。


  以上七种雕法要穿插运用,才能使一座庙宇的墙面显得主从分明,轻重有别。一般而言,地面为素平雕法,地牛与柜台脚用剔地起凸,抱鼓石及石门枕用双面见光或剔地起凸,麒麟垛用剔地起凸,腰垛用水磨沈花,窗子用内枝外叶或双面见光,龙柱用四面见光,门楣用剔地起凸,御路也用剔地起凸。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深澳村——明清古建雕刻博物馆

乡村振兴 2017-11-14 0

推荐更多

藏景万千——美到极致的洞门

中式庭院 2025-04-08 0

浙江桐庐16个国字号传统村落

古镇古村 2025-03-24 0

杭州富阳9个绝美古村落

古镇古村 2025-03-21 0

画中窥窗——饱览大宋建筑风华

皇家园林 2025-03-19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