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探究红山文化勾云形器的由来

2020-12-26 09:30文物天地月刊9393张鹏飞

  玉勾云形器是目前所知红山文化玉器中同类器出现数量最多的器物之一,最早出土于1973年的辽宁阜新胡头沟M1遗址,并被确定为红山文化玉器。1979年,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N16M2∶1又出土了一件背部带有四组几乎对称的“牛鼻式”孔的长方形玉勾云形器。此后,内蒙古赤峰地区和辽宁部分地区也相继发现数件类似器物,且几乎都出自大型墓葬,数件位于墓主人尸骨的侧胸部、腰部、肩部或头部处。因其主体镂空突出四周装饰,图案如卷云而被冠名为“勾云形玉佩”。近年来,学者对该类器物又有新的理解,认为其功能非佩饰,笔者也考虑到该类器物可能会有双重甚至多重功能,故中性地称为“玉勾云形器”。


图一∶1 朝阳“红山专案”收缴文物


  玉勾云形器总体特征是片状,以几何体为主,器体中心镂空,或有卷勾,内外边缘稍薄,左右两侧几乎对称,纹饰多为素面或琢磨浅缓的瓦沟纹,大多数有系孔。因勾云形器造型抽象,器形种类较多,按照玉勾云形器的造型、工艺及内含的发展趋势,红山文化玉勾云形器应是由简向繁再向简约形转变,这种转变形式也是大多数学者的共识,那么最早出现的玉勾云形器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呢?


  自红山文化定性以来,玉勾云形器的出现、使用功能、类型、内含及发展脉络等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因缺少出土实物例证,故某些研究成果尚未统一。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对东北民间红山文化玉器的考察所见,并参照考古发掘出土器物的实物特征与辽宁地区红山玉器涉案收缴的玉勾云形器进行综合对照分析,所做研究如下。


  勾云形器(图一∶1),重13克,长6.22、宽3.5、厚0.48厘米。器表受沁严重,呈“白色”;器形平直扁薄,呈“工”字形,表面光素无纹,四角出凸齿,并两两对称,上下凸齿夹边缘斜磨较薄。器体上下两端微弧,上端近边缘处有一个对钻孔,孔径约0.5厘米,系孔残。


图一∶2 牛河梁N2Z1M21出土


  该件玉勾云形器之所以确认为红山文化玉器,主要依据以下几点:首先,在造型上与牛河梁N2Z1M21出土的玉勾云形器(图一∶2,长8.7、宽4.3、厚0.6厘米)近似,器物的主体部分均为圆形璧的形式展现,两侧各有对称的“长角”,器体内外边沿薄,皆有系孔,周身光素无纹。其次,二者在材质上均采用河磨玉制作,虽然图一∶1勾云形器表面已“钙化”,但在强光下仍隐约可见玉质,碱壳沁蚀过渡清晰、土渍痕迹自然。器体形体自然,切割、打磨均与牛河梁出土的器物工艺特征相似,如打孔采用较为原始对钻方式,器物主体薄厚不均,两侧的“肉”宽窄不一致,这与古代没有计量器,仅依靠目测和手工制作的特征相符合。


图二∶1 牛河梁N2Z1M21出土


  二者在造型、制作细节上也稍有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图一∶1较图一∶2的璧形勾云形器略显板直、笨拙。主体器面相对平整,上下侧边缘几乎平齐,四角凸齿略显平直,内外边缘制作较为粗犷;后者则无论制孔、打磨、边角处理上均显成熟,尤其是主体器面相对饱满。其次,图一∶1对称凸齿较短而圆钝,而图一∶2勾云形器,两侧对称的勾云由于棱面打凹且较长,对称“长角”显得上下微翘,则显婉转自如,俗称“勾云角”,形态尤为明显。三是图一∶1璧形勾云形器的底边较平齐,图一∶2下端两侧似出“凸齿”,实际应是两侧对称勾云角延伸组成部分。故笔者认为该两件器物应是同类型器物。


  关于涉案收缴的玉勾云形器,虽然没有表明准确的出土地点,但是在涉案收缴前公安人员已对嫌疑人进行了隔离分审,盗掘遗址、物品鉴定,进而确认文物出处等过程,同时分别对盗掘地点现场指认等进行了研判,确认是出土文物。另外,对于发掘出现的玉勾云形器,如果通过地层关系确定器物的相对年代顺序和通过碳十四检测确定的绝对年代序列都只是器物的埋藏时间序列,而不能代表制作时间的早晚。但是我们也应意识到,器物埋藏时间与其制作时间可能存在一定时间差,且碳十四检测亦有一定的误差,单独依靠碳十四检测结果和地层关系来排比出的某一具体出土器物的制作、使用的时代序列,难免会有误差,大有可商榷之处。


  笔者认为,判断一件具体器物的制作、使用时间序列,除利用地层关系和碳十四检测外,可考虑结合类型学方法从造型、制作工艺等方面共同进行排比、推测制作早晚的顺序才会更有准确性,尤其对考古未出现的流落到民间的器物,就更需要从类型学方法入手。故笔者通过前述分析认为,图一∶1不仅是出土器物,而且从二者的相同之处与差异确认该两件器物制作时间与早晚有关,应是图一∶1早于图一∶2。


图二∶2 朝阳“红山专案”收缴文物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N2Z1M21出土的玉勾云形器(图二∶3),造型呈长方形,片状,中心为圆形,四角卷勾对称;与图二∶2器物造型极为相似(图二∶2),只是体积略小,四角对称卷勾显得不太活跃,如出直凸齿,器体也以打磨琢制为主,工艺原始,造型古朴,具有强烈的历史感;皆在近上端边缘有一系孔,整体光素无纹,与红山文化玉璧(图二∶1)打孔制作形式一致,所以该类器应是作为一种系佩使用。该两件器物若去掉两侧,器体完全呈现为圆形的璧式,器面或平整或微弧,内外缘皆薄,中空,孔对钻,完全符合红山文化圆形玉璧的造型特征。直凸齿图二∶2的出现,使得器物更具有装饰性,继而衍生演变为外卷似的“长云角”,如图二∶3,显得更具有夸张性。且玉璧出现较早,延续时间较长,由简单的器物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一个新的造型,这也符合器物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笔者认为此类器应是以玉璧形式为主体,加之对称的四角“卷勾”衍生发展而来的产物。从制作工艺角度看,图二∶2器体相对略厚,器面打磨较平整,中孔琢制不甚规圆,四角凸齿短中见拙;图二∶3器体中间略厚边缘略薄,器面相对较饱满,中孔也相对规圆,打磨光洁,四角卷勾微弯曲,显得具有活跃感,呈现出这一类器形细微的衍生发展变化。且两件器物均横置近上端有一系孔,均为对钻。因此,这种以玉璧为主体,四角增加几乎对称的勾云角的器物应称之为“璧形勾云形器”较为合适,且易于识别。故笔者分析玉勾云形器是由玉璧衍生演变而来的一类器物。


图二∶3 牛河梁N2Z1M21出土


  任何器物的发展,应源于生活、生产或大自然赋予。换言之,一切古器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制作的。关于勾云形玉器的发展,应是玉璧的衍生发展出现两侧凸齿,由凸齿逐渐演变为卷勾,使得卷勾具有夸张、活跃、灵动的特性,进而中体发展出现单勾形、双勾形……,中晚期玉勾云形器的衍生演变使得器物更具有神秘性内含的——兽面纹等。其功能早期因为形式作为佩饰,逐渐发展演变,到可能用于宗教活动或祭祀活动等功能,或彰显礼仪核心的、特殊地位的物质载体也是可能的。正如以杜金鹏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的那样,玉勾云形器不仅是装饰之用,或体现某种财力与权力的象征物,又或在宗教礼仪中,可能用作沟通上天、祭祀先灵的媒介。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红山文化实证早期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

考古发现 2022-10-14 崔树华 连吉林 0

红山文化——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内容

考古发现 2021-09-15 刘国祥 0

中原仰韶文化丝织品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

考古发现 2020-10-19 袁广阔 0

浅谈红山文化玉器特点及鉴定方法

材料百科 2019-04-22 诸葛连弩 0

推荐更多

古人熬夜都做什么?

历史解说 2024-04-18 小嗲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