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乌铜走银:是奢侈品,是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2020-08-28 10:23云南网9403

  在北京人民云南厅中,有一幅气势宏伟的风景画,上面在乌黑铮亮的底色上,描绘了昆明西山、滇池、大观楼等风景,而这些风景却是分别用金、银融化流入錾刻好的花纹沟槽之间。此种技艺为“走”,与镶嵌不同,十分精美,堪称艺术珍品。这便是一副乌铜走银风景画。


  乌铜走银这项古老的工艺被云南三个大家派别所掌握:分别是官渡金永才大师;晋宁袁昆林大师;保山乌铜走银万光红大师。其中,金永才大师2010年在昆明官渡古镇在创办了云南省第一家非遗传习馆——“乌铜走银传习馆”,2011年乌铜走银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三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乌铜走银


  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中国传统铜制工艺品,始创于清朝雍正年间的云南石屏。它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金银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时间久了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金银纹图案,呈现出黑黄、黑白分明的装饰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别致。


  乌铜走银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由于世人更喜爱黑白相间的走银色样,所以世间多以走银为主,故称“乌铜走银”。过去,此工艺品多为文房用具等,现在品类包含文玩、摆件、饰品、用具等。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失手掉落金银器,创得世间珍绝艺


  清雍正年间云南石屏县一名叫做岳富的匠师在一次炼铜造器时,不慎将手上的一枚金戒指掉入坩埚中熔化了,惋惜之余,他生气的将工匠台上放置的银等器具器皿全部扔进坩埚里。泄愤之余,坩埚中出现了一种颜色黑亮的合金铜,黑色中呈现若隐若现的金黄色和银白色的线条,看起来似铜非铜、似金非金、似银非银。他试着用这种合金铜制作成工艺品,又经仔细的研究琢磨,终于成就了“乌铜走银”手工艺。


乌铜走银


  乌铜走银一经问世,其独特的工艺,朴素精致的图案和文雅端庄的品相就引起了人们的赞赏与喜爱,当地宦官子弟、乡绅富豪和大户人家争相购买收藏,以拥有一件乌铜走银工艺品而感到骄傲。乌铜走银工艺品制作难度大、成本高、数量少,因此其价值也就随之攀升。


  历史波折断人肠,幸得技艺传世间


  清朝末年,乌铜走银迎来的鼎盛,工艺品年产量达到3000~5000件(据石屏县志载),产品除销往本省外,还远销至香港、澳门等地区,甚至走出国门。此时,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仍在岳氏家族内并传到了第四代。历史沧桑,世事多变,从清末到民国再到解放前夕,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原材料稀缺,乌铜走银逐渐从辉煌走向衰落。岳家在昆明开设的乌铜走银分店已在战火中灰飞烟灭,而石屏的岳家族人们也迫于生计,放下了手中的锤子、錾子,拿起锄头开始在地上祈求生活。


乌铜走银墨盒


  在这时,一位叫做李加汝昆明年轻人来到了石屏做银匠学徒,机缘巧合学会了石屏岳家乌铜走银的独门制作工艺。解放后,李加汝才回到他的故乡官渡区小板桥镇,1975年的一天,他结识了这位叫做金永才的年轻工匠。金永才照顾了李加汝7年,在,1982年成为了他的学徒。1995年,李加汝老人身体越来越差,一次出院后,与金永才一起喝了点儿酒心情不错,就对他说:“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不能在我的手上丢失,不然我就成了民族的罪人。”乌铜走银的技艺与配方这才历经波折传承了下来。


  烈火熔金方立骨,千锤万錾可走银


  走入官渡古镇中乌铜走银传习馆的工作室,入眼可见琳琅满目各种工具,据介绍,这些工具都是平日间制作乌铜走银需要用到的,不下千种。正是这些纷繁复杂的工具,才能保证形状、线条细致入微。


  乌铜走银的制作工序繁多,细腻入微,要求所学之人要有较好的耐心,做事认真细致,头脑灵活,创新能力强,因此金大师收徒的理念极为严格,精粹成为他的《三品人生》,即是人品、作品、精品。要求他的学徒们在专注中砥砺有为人生,在创新中实现跨越发展,在服务中担当社会责任。他的徒弟丁大为作为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他说他学了10年才算是把老一辈传下来的技艺接住、接稳。


  正如金大师收徒的要求一样,乌铜走银也需要烈火熔金和千锤万錾方可成型。


  炼制乌铜合金


  采云南本地优质紫铜和一定比例的黄金、纯银掺合其他十余种材料,经历高温烈火后熔炼成乌铜合金。


  锻制乌铜片


  将合金以锻打、碾压等方法做成不同厚度的乌铜片。


金大师制作乌铜走银


  乌铜片上錾刻图案


  经过设计、纸模放样,铜模放样,定下器物造型后,在乌铜片上剪材下料。再于乌铜片上使用不同轻重和材质的锤、不同锋型和大小的錾,刻出各种花纹图案。每一錾力道均匀,连点成线,深度一致,线条流畅。不急不缓的錾刻声仿若老僧敲木鱼,伴有梵音相和。


  走银


  用纯银银屑或纯金金屑填充到图案处,经高温加热,银屑或金屑与乌铜自然熔为一体,而乌铜为胎,却骨立不化。以吹管吹火走银,让熔化的金银合金“走”满之前做好的錾刻凹槽内,且长久不脱落。此工序为整个乌铜走银技艺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


  成型


  将走好银的乌铜片进行打磨、组装、焊接成型,或将制作好的乌铜片焊接组装在已设计制作好的金属器物相关部位上,使其成为一件完整的器物。


  抛光打磨


  手工打磨,将初成型的器物进行清理抛光处理,让其显出银白色线纹。


  捂黑处理


  用手掌捂起,待手出汗后,边捂边揉搓。通过长时间的手汗液与乌铜产生反应使乌铜器面发生氧化,生成一层自然的氧化保护膜,乌铜坯就呈乌黑发亮状态。


  远观美而精神正,器物奢而质朴实


  金大师的徒弟丁大为说,乌铜走银制器因为符合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学所以才能历经磨难而存世。他认为乌铜走银身上有“四美”和“两正”,即造型美、色彩美、图案美、工艺美,眼感正和精神正。器物的造型比例合适才能吸引人们远远观瞧,稍微走进看见黑白二色相间隐合两仪,再走进些发现器物上图案繁复,上手把玩后才发觉工艺细致,自此爱不释手。看到了喜爱的东西眼中自然放不下,而日日观瞧却能从其中品味出人生道理。一件器物的把玩能让人引发对于人生思考,对于人生态度的积极改变,那么这就是文化、这就是艺术。


乌铜走银香薰炉


  金大师制作的“二十四孝香熏炉”便是如此。“孝”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二十四孝”系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典型事迹,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为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诗经》:“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将这种思想直接体现在作品的制作工艺上,在艺术鉴赏的同时,也不忘中华五千年传承的孝义美德。“二十四孝香熏炉”设计美观大方,端庄大气而不失灵秀。在制作工艺上线条清晰流畅,层次分明。层纹主次明朗,以连续不断的万子纹打底,村托主纹二十四孝图,配以暗八仙、吉祥八宝、祥云、回纹图,更显其丰富的寓意内涵,象腿、鹤耳、葫芦顶,充分彰显作品稳中有张,吉祥瑞意之感,为典藏之极品。该作品为乌铜走银作品历史以来器型最大的器物,在走银技术上突破了多次拼凑的技术。


  薪火相传技艺常在,文化承接精神永恒


  乌铜走银传习馆中悬挂着四帘,上书唯信念不可失,唯初心不可忘,唯人才不可负,唯经历不可传。乌铜走银技艺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丁大为认为,文化自信的提升需要抓手,振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技艺,振兴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精神传承。让乌铜走银这样符合中国传统审美,又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手工艺术品走出云南,走向全国是金大师的心愿,也是丁大为的心愿。他们将要改师徒传承为品牌传承,让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有断绝的可能,让技艺回归石屏,让文化走向世界。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天下铜艺双绝之“乌铜走银”

非遗传承 2019-06-24 诸葛连弩 0

浅谈乌铜走银制作工艺流程和配方

非遗传承 2019-06-13 子衿 1

推荐更多

盘点不同时期的鸱吻

建筑百科 2024-12-20 0

江西赣州客家围屋的古老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2-20 0

古代文人书房如何布置?

东方文化 2024-12-18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