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明孝陵——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2020-03-30 14:08古建家园9278錾花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达25年。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钟山风景名胜区内,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陵园规模宏大,格局严谨。孝陵建筑自下马坊至宝城,纵深2.62公里,陵寝主体建筑当年建有红墙围绕,周长2.25公里。


明孝陵


  1961年3月,明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3年7月,明孝陵及明功臣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12月,又被列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南京明孝陵首创了封土及宝城前面建筑方城和明楼的布局格式。大金门、碑亭、享殿、方城等大型建筑大多使用石构须弥座作为基座,显得质朴、庄重,而大型建筑的顶部则根据自身在陵寝的主次位置予以不同形制,并覆盖了各异的琉璃构件,显示出不一般的皇家气派。


  明孝陵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这些建筑安置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中,建筑与地形地势的完美结合。建筑气势雄伟,工艺精湛,整体布局张弛有度,高潮迭起,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


明孝陵


  它改变了唐宋帝陵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宫制度和十字轴线的陵墓布局,首次按皇宫布局建立“前朝后寝”三进院落制,开创了陵寝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明孝陵浓厚的历史气息、古色古香的历史建筑,都在向世界展示着明清皇家第一陵的风范,红墙黄瓦便是皇权的象征,这里的古城墙见证着南京城历史的变迁。


  明孝陵首开了第一代皇帝陵寝的神道,作为后世子孙陵寝共用神道的制度,代表了明初建筑的最高成就,它的最大特点是建筑与地形地势的完美结合。明孝陵影响了明清皇陵的形制,并一直规范着此后明清两朝500多年20多座帝陵的建设规制。可以说孝陵代表了明初皇家建筑的艺术成就,是中国陵墓建筑和陵墓文化的缩影。


  明孝陵古建筑中蕴含的文化理念和精湛技艺,无论是建筑的开间、台基、斗拱的设计,还是彩画、屋顶、山墙、神兽形象的选择,每一个细节都隐藏着特别的寓意和学问,古人巧夺天工的技艺让人敬佩。



  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周边的明功臣墓,常遇春墓、仇成墓、吴良墓、吴桢墓及李文忠墓等5座功臣墓也同时被划入世界遗产保护范围。


  明孝陵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完好如初。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有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


  墓区的建筑大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



  沿神道依次有: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过棂星门折向东北,便进入陵园的主体部分。这条正对独龙阜的南北轴线上依次有:金水桥、文武方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陵寝建筑都是按中轴线配制,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具有完整的地上、地下建筑体系,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建筑华美,工艺精细,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的丧葬制度。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古人熬夜都做什么?

历史解说 2024-04-18 小嗲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