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科举制度——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大贡献

2019-12-07 10:11中国人事报12700傅兴国

  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表明,一个国家能否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行政管理,直接影响着政权的巩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正如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所指出的:“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我国历代都非常重视人才选拔,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我国就已开始实行公开招聘、广开才源等选拔制度,以后又有察举征辟、九品中正等制度。我国古代留下了毛遂自荐、燕昭王设黄金台招贤、祁黄羊举才不避亲等一系列历史佳话。以公开竞争、统一考试、择优选用为特征的科举考试制度,就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一朵奇葩,从它诞生起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独有的具有开创性和平等性的以公开竞争为核心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它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衰废于清末。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结束,历时1300余年。科举的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700多名状元,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


  科举制度是一个文官选拔制度,概括地讲,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坚持不拘门第、自由报名、标准统一、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选用、张榜公布的原则。为了达到广招人才的目的,科考向全社会公开,除了少数有虐待父兄、私结团伙、中伤朝廷等劣迹者不能报考外,其余均可参加应试竞争,朝廷按照应试者的成绩择优任用。


  二是考试内容统一。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学和文学辞章,在形式上表现为策论、诗、赋等考试文体,目的是选拔具有忠、君、孝、亲思想和具备相当文化素养的官吏队伍。


  三是考试程序规范。以明、清为例,科举考试分为四级。一是童试。由州县长官主考,中试之后称为“生员”,通称“秀才”。二是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皇帝派专门的主考官负责,中试者称为“举人”。三是会试。是国家级的考试,在乡试后的第2年举行,由礼部主持,中试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四是殿试。在会试发榜后的次月举行,名义上是皇帝主持的考试,考策问。会试合格者都可参加,殿试没有淘汰,只是考出名次,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贡院


  四是监督有力。用制度限制徇私舞弊,对考官实行回避制度、监考资格认定制度;对有舞弊行为的主考官、同考官处以严刑,对已录取者进行甄别,甚至全场作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政治制度对社会开放的问题,在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渗透着追求公平与平民参政的合理成分,进而促进了合理的社会流动。科举制度一经确立,就成为历代士人从政的主要道路。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刻而又重大的影响,对维护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在历史上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第一,科举制度从根本上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机构人员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给贫寒之士、市井之子提供了参与国家行政管理的机会。两宋三百余年科考的状元,多数都是寒门子弟。


  第二,科举制度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有利条件。科举第一次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制度化、规范化,实行考试时间定期化,采取分级分类考试,根据需要选拔不同的人才,保证了官僚人才队伍的补充,也是促成历代人才济济、英杰辈出的原因之一。


  第三,科举制度对维护社会主导的意识形态,对儒家思想的传播发展起了巨大作用。科举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标志着对官员选拔实际上限制在“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范围内,体现了对官员职业道德的重视。正因如此,使得学儒、崇儒的人员更多,客观上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传播和中华民族的融合。


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开世界各国文官考试之先河。科举制度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大贡献。早在封建时代,许多到过中国的西方人,都为科举的魅力所折服,给予了很高评价,并迅速传向世界各国。据统计,在1570年至1870年的三百多年间,仅用英文出版的介绍有关科举制度的书籍就达70多种。


  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各国建立文官考试制度具有重大影响。著有《中国的历史与现状》的英国作者极力主张英国仿行中国的考试取士制度,改革传统的官职恩赐制,英国于1855年对人事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确立了以“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为重要原则的文官制度。1866年10月,北京同文馆馆长麻登即在波士顿作了“中国的竞争考试”的专题报告,在美国反响强烈,1883年,美国通过了《彭德尔顿法》,改革政党分肥制,确立了竞争择优原则,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政府文职人员。法国学者吕内蒂埃在其1906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法国政府通过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职官员的办法,无疑是来自中国的科举制。


  英美两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对西方国家产生很大影响,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各国逐步建立了文官制度。孙中山先生曾就科举制度作过精辟论述:“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最早最好的制度”。现在,科举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


  当然,科举制度也存在种种弊端,并随着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而逐步失去了它的进步意义,成为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的桎梏。究其原因,一是考试的内容过于僵化、刻板、陈腐,不适应清末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二是考试的形式,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和专制,失去了公开平等竞争的基础。因此,科举制度的没落,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和经济没落的结果。但科举制度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的思想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理念。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古代武举考试是如何进行选拔人才的?

历史解说 2023-06-08 胡兆成 0

古代“高考”考什么?

历史解说 2021-06-08 0

中国古代科举系统是如何防止冒名顶替的?

历史解说 2020-07-07 小黄鱼儿 0

推荐更多

访古河北保定地区文物古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1-20 0

鸱鸮纹——中国传统纹样

东方文化 2024-11-20 十约日志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