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戏剧推广营销要有专业人士介入

2017-03-22 15:24深圳商报8695
  近年来,深圳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文学、音乐、影视、戏剧、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曲艺、杂技、评论、民间文艺等领域均取得突出成绩。但与此同时,也仍然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等一定的短板和局限。根据《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为了大力推动文艺繁荣和发展,促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让高品质的文艺精品成为文化深圳的标识。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与深圳市文联合作,今起推出“文艺深军再出发”专栏。专栏拟邀请各个领域的权威专家人士,为深圳各艺术门类的创作者、创作团队建言献策,以他们的真知灼见找问题,不拘一格提建议,进一步提升文艺深军的原创水准和品质,厚积薄发,潜心静气,在新的起点上再度集结出发。敬请关注。

▲深圳原创话剧《灰尘》。

  近日,著名戏剧家、现任职上海戏剧学院驻校客座教授的熊源伟受邀来深参加深圳舞台剧创作沙龙,并在活动结束之后接受了深圳商报《文化广场》记者专访。他表示:“面对科技进步、媒体发达,我们保有一份戏剧的自信,虚拟世界越盛,剧场越是孤独的现代人聚会的场所,戏剧永远是人类心灵的温暖的慰藉。”

  深圳戏剧呈现遍地开花面貌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近年深圳原创戏剧的发展颇见成果,有些原创戏剧在国内外获奖并得到认可。但另一方面,也有评论指出真正实现售票演出的本土原创戏剧屈指可数,并没有在深圳戏剧观众中形成规模和气候,即便有试水商业的原创戏剧,能收回成本就已经算是相当成功。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熊源伟:深圳戏剧的变化很大,呈现出遍地开花的面貌。虽然现在一年只推出二十个左右的作品,但比起我们当年就很可观了。当年就是少数几个人在做。现在至少一波一波在做,我的学生在做,学生的学生在做。我看到,演员在台上的创作状态是很棒的,这种状态不是为了生计,而是出于热爱,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与创作的幸福感。至于市场化的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从创作者来说,要推出好作品,推出思辨性、艺术性、可看性俱佳的作品。另一方面,戏剧的推广营销是一门学问,不是艺术家自己做得好的,要有专门的专业人士介入,通过他们行之有效的策划,让观众踊跃买票,把观众引入剧场。


▲深圳原创独幕话剧《桃花镇》。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在面对市场压力的时候,戏剧创作与演出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熊源伟:市场的问题我上面说了,这里说说观众。我认为既要满足观众的戏剧审美需求,又要引领观众的戏剧审美需求,现在是满足有余,引领不足。观众人数其实不要去盲目追求那种千人剧场,这是不太现实的,多年前我做过一个调查研究,当时我把纽约、上海、北京等地的情况作了分析。发觉一个城市的话剧观众大约占该都市人口的千分之二,一千人中约只有两个常态观众,那么发展到现在,可能是千分之三或千分之四。也就是说,一千人之中有三四个,不可能满城空巷,有那么多观众。1997年在纪念中国话剧90周年的座谈会上,我就提出戏剧是一种小众文化,当时很多人不同意、不理解。几年之后,很多都承认了这个观点。如果从这个定位出发,我们就不要去盲目追求一场话剧要有上千人看,其实两三百座位、五六百座位的剧场是很适宜的。

▲深圳原创话剧《水墨中国》。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相信很多人都有着相同的困惑,虽然深圳原创戏剧多年来的发展成果有目共睹,但似乎还未能产生出特别有影响力的作品,您认为原因何在?

  熊源伟:从世界范围来说,严肃的戏剧、有品位的戏剧,大概都不是立足于赚钱,而是做好了才赚钱了,两者因果关系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最好让一些对金钱有点迟钝的人来搞艺术。

  扎扎实实地向戏剧本体回归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如果要更好地打造深圳戏剧品牌,引进名家是否为一条很有效的渠道?如何吸引更多的戏剧人才来到深圳?

  熊源伟:恕我直言,能够请来的有用的人很少。有的人的确是很有名,但请来深圳以后很可能不是带来正面影响,说不定还带来负面影响。首先就全国来说,真正对戏剧虔诚的又能成为戏剧大家的本来就不多,有些很有才华的现在却掉在金钱的泥沼里。所以,与其期待引进名家,不如对本地戏剧人加强引导和培育,比如戏剧家应该对戏剧艺术保持虔诚,保持敬畏感,若不具备这样的底蕴,最多就成为一个职业人,不能成为一个戏剧人。我说过,真正要做好一个戏剧人,是很难的,需要一个想象力极丰富的人、需要的是情感极其充沛的人、需要的是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需要的是对金钱有点迟钝的人、需要的是对人性与生命有不断探索和思索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合格的戏剧人。


▲深圳原创舞台剧《庄先生》。(资料图片)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现在有些戏剧家喜欢用概念玩戏剧跨界,但有时效果反让人眼花缭乱,不知其然。您怎样看待跨界现象?

  熊源伟:跨界的概念绝对是好的,关键要看怎么跨界,为什么跨界。我过去用的是“越界”一词,越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今天,在各个领域都会出现的,比如“戏剧人类学”,戏剧学与人类学结合,已经成为一门子学科。跨界不能乱跨,有人提出“社会表演学”,我不赞成这个说法,社会不是用来表演的。如果是为了哗众取宠,用跨界来掩饰自己的贫乏,跨界成为一些黔驴技穷的艺术家的盾牌,我就觉得是糟蹋了跨界。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您刚才说到目前深圳戏剧是“遍地开花”,那么您期待下一步是怎么做?

  熊源伟:遍地开花之后,应该向戏剧本体扎扎实实地回归,要尊重戏剧本身的规律,做出的戏要像戏,不是小品串连、小品集锦,要有文学结构,要有叩问灵魂的思辨性。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香——古人的生活搭子

东方文化 2025-01-13 沈小香 0

中国古建筑乾清宫的色彩有何寓意?

建筑百科 2025-01-11 周乾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