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纹,似谷物发芽时候的形态,是农耕文明发展的产物。
在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中,谷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资,因此谷纹也承载着丰收、富足的美好寓意。
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青铜器发达,玉器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这一时期的玉器上,有一种极为常见的纹饰,就是谷纹。
《周礼·典瑞》中有言:“周制,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谷纹在当时的普遍性。
谷纹最初形如倒写的e字母,到战国时期发展为逗号字样,如同圈着尾巴的蝌蚪,因此又俗称“蝌蚪纹”。
根据谷粒和尾巴的阳雕阴刻差异,谷纹一般有三种雕刻方法:1、浮雕谷纹;2、平面阴刻谷纹;3、蒲格谷纹。
谷纹·古玉
战国时期·谷纹玉龙上海博物馆藏
谷纹玉龙:玉龙造型采用战国玉龙最常见的W形。这一时期的龙,马首蛇身,矫健灵动,龙鳞像是饱满的谷粒,尾端内卷,椭圆的凤眼隐约可见,颇为神秘。上卷的尾端同时也是一只凤鸟的头部,因而这也是一件龙凤合体的玉佩。
谷纹环:环内外缘各有一周阴刻线,形成内外边廓。两线内雕琢谷纹,排列成行,错位相对。
谷纹是谷物发芽的样子,也称蝌蚪纹、卧蚕纹等,象征万物复苏和对丰收的盼望。
谷纹蕞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玉器中,《周礼·典瑞》载:“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子”和“男”都是当时的爵位名称,表明贵族在一些重要礼仪场合,经常手持谷纹玉器作为信物。
汉代时期·玉夔龙蚕纹璧故宫博物院藏
玉色偏绿,有墨斑、绺裂,并有赭褐色沁斑。两面雕,以夔龙纹、蚕纹各一周为主题纹样,间以窄条绚纹。夔龙上装饰阴刻斜方格纹及“二”字纹。类似的兽面装饰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