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中国古建筑之泉州洛阳桥

2025-01-17 09:28山西古建筑研究院15420吴艺娟

  泉州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因其址为古万安渡口而得名。这里原为古代泉州湾洛阳港,也是连接泉州至省城福州,乃至江西、浙江腹地的交通要道。据《福建通志》记载:“宋庆历初,郡人李宠始甃石作浮桥。北宋皇祐五年,僧宗善及郡人卢锡、王寔偶为石桥,未就。会蔡襄守郡,踵而成之。”至和、嘉祐间,蔡襄两知泉州,继续主持建造,至嘉祐四年十二月(1059年)竣工,使得人民“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明、清到20世纪40年代、20世纪90年代均有修葺。洛阳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被茅以升称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清道光郡守沈汝瀚书石匾“海内第一桥”。



  洛阳桥是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首创“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浮运架梁”等先进的建桥技术。由于桥址位于江海交汇之所,在这一地段建桥,没有坚实牢靠的墩台基础是不行的。因此桥工因势利导、就地制宜地首创现代称为“筏型基础”的新型桥基,即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抛置石块,并向两侧展开一定宽度,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直到19世纪末,世界各地在现代桥梁工程中才采用“筏型基础”,运用迄今只有百余年的时间,洛阳桥已筑成同样做法的桥墩底盘,这是我国桥工在900多年前的重大贡献。《中国古代桥梁》一书称洛阳桥“为梁桥的代表”,《泉州府志》·卷七十五则称之为“海内第一桥”。


  《宋史·蔡襄传》:“...种蛎于础以为固...”。这种养蛎固基的效益显著,桥建成后,历代均严令禁取蛎房。明王慎中《重修泉州府万安桥碑记》:“盖蛎附址石,则塗泥聚,而石得相胶蟠以固。故忠惠(蔡襄)于桥之南北表石为台,以识其界,禁敢取蛎界内者...”“址石所壘,蛎辄封之...”的固基法,这种把生物学与桥梁建筑学相结合的固桥技术,在历史上是首创。碑文又载“...凿石伐木,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繂...”,就是将石梁预先放在木排上(或船上),趁涨潮之时驰入二墩之间,俟潮落木排下降,石梁便架于墩上。


  桥呈东北西南走向,系花岗石砌筑,现桥长731米,宽4.5米。船型墩45座,桥孔47道,金刚墙4座,桥依托中部一自然小岛(中洲)而建。桥中亭以南6墩7孔,2座金刚墙,中亭以北39墩40孔,2座金刚墙。整座桥有石梁板335根,所用石梁板最长11米,最宽0.98米,最厚0.8米,有的重达15吨。桥两侧栏杆645档,其中狻猊望柱(狮身护栏)104根,平头望柱、短柱共525根。现桥上保存有4尊宋代护桥石将军和6座宋代石塔,及修桥碑刻、摩崖石刻等宝贵文物。


  宋代石塔6座


  窣堵波式塔:位于桥南桥头东侧,高约5.3米,底为台基,平面方形,边长2.85米。塔座为仰覆莲花须弥座,圆鼓形塔身,六角形塔盖,塔刹刻三层相轮,上置塔尖。


  三层六角楼阁密宗塔:位于桥南桥头西侧,与窣堵波式塔隔桥相对,高约5.3米,每层六面,各有六角形的塔盖,塔沿外部均饰有螺旋式花纹。塔基以方形长条石垒砌,边长2.6米,塔座为等边石雕六角形。第一层塔身镌刻坐佛3尊,隔间排布;第二层塔身各面刻梵文“六字真言”;第三层塔身刻“十方三世一切佛”等字,佛经称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佛教的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塔刹由覆钵、相轮组成。



  月光菩萨塔:位于中亭以北桥中段西侧,高约3.5米,塔座为四方形,边长0.95米。塔座之上有两层,其下层四面各浮雕盘坐佛像4尊,上层临水一面浮雕一佛首,头结螺髻,面庞丰腴圆润饱满,双目下视,两耳垂肩,神态庄严肃穆。佛首两侧刻有“月光菩萨己亥岁造”等字,其他三面刻“诸佛出世”“涅槃经”、梵文等字,塔刹高达1.6米,己亥为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即洛阳桥竣工之年,此石刻为洛阳桥有纪年之最早石刻,是研究宋代雕刻艺术珍贵的实物资料。


  五层八角楼阁塔:位于桥北东、西侧各有1座,隔桥对峙,雕饰相同,高约5.8米。塔座为等边八角形,叠于方形条石基座上。各层六角形的塔盖均刻出筒瓦勾头,角有悬铎孔。每层塔身东、西、南、北等面均浮雕盘坐佛像,隔间排列。雕刻线条精巧细致,塔刹顶呈尖锥状,为后人所加。


  宝箧印经塔:位于中亭,塔身已残,基座尚保存完整,基座以上四面各镌坐佛4尊,再上构件已散失。


  宋代石将军4尊


  位于洛阳桥两端近塔处的金刚墙桥面上,两两相对,桥南、桥北各有2尊。高约1.63米,头戴盔帽,身穿铠甲,手执长剑。作威武肃穆状,老者长髯飘胸,人物神态刻画栩栩如生,是研究宋代石雕艺术的重要实物。


  桥上桥亭2座


  中亭,历代以来,屡有修筑。今存中亭,门楣上“海内第一桥”的木匾,为清道光癸卯(1843年)郡守沈汝瀚书,原件为石刻,在展馆内展示。中亭东南侧的“西川甘雨碑”亭,是为纪念明代为民祈雨的泉州知府方克而建。现亭为1982年复建。



  摩崖石刻6处


  “万安桥”摩崖石刻:在中亭西北侧海石上镌刻刘泽书“万安桥”三字。据清末陈棨仁《闽中金石略·卷七》记载:“右万安桥三字,字径三尺余,在桥下大磐石上。案书史《会要》(即《宋会要》)云,“刘泽,闽人。善大字,尝书万安桥三字在海石上,径三尺许,有隼尾存筋之法。时蔡襄造桥不自书,泽书之。””


  “万古安澜”摩崖石刻:明万历戊申(1608年)南海李待问题,在中亭北侧巨岩上,横刻楷书。


  “带海襟江”摩崖石刻:与“万安桥”石刻同在一巨岩上,横刻楷书。


  “上帝化身”摩崖石刻:在中亭后侧岩石上,南向,横刻正书。


  “八仙过海”摩崖石刻:在中亭后侧岩石上,西向,横刻正书。


  “观海潮”摩崖石刻:在中亭后侧岩石上,西南向,竖刻正书。


  中亭碑林保存有明王慎中《重修泉州府万安桥碑记》、明庄一俊《洛桥新城记》、明姜志礼《重修洛阳桥碑记》(震后重修碑上、下碑)、明姜志礼《重修万安桥碑记》、民国林骚《重修洛阳桥木板记》等16方碑刻。


  桥南有纪念督造洛阳桥有功,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建造的蔡襄祠。现存建筑系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该祠坐北朝南,面宽15米,进深40米,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2700平方米。前后二进院落组成的闽南传统建筑。正屋为单檐硬山,燕尾脊,后落为石刻展示馆。祠内保存有碑刻16方,尤其是蔡襄手书,被誉为撰、书、刻俱佳的“三绝碑”--《万安桥记》碑,是极为珍贵的书法艺术作品。上碑78字,碑文记载“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祐五年四月庚寅·····”,下碑(1965年7月泉州市人民委员会仿旧碑重刻)75字,全碑153字,记载建桥起止时间、桥的规模、建桥费用、建桥主要参与者等。


(吴艺娟供稿供图)


  附1:洛阳桥的民间传说


  龙宫递榜:相传一千多年前,洛阳江口还是一个荒村古渡,名叫“万安渡”。这里水深浪急,过往的船只每遇狂风则樯倾楫摧。原来,这是江妖水怪在兴风作浪。据说当年真武大帝得道成仙时,曾掏出腹中肠肚抛入洛阳江中。不料年深月久,这些肠肚变成了蛇怪、龟精,常在洛阳江中搅浪掀波,致使不少舟舶沉没海底,无数渡客葬身鱼腹。


  有一日,一艘渡船离开岸边驶近江心,忽然有龟精蛇怪浮出水面,顿时狂风呼啸,浊浪排空,小小的渡船眼看就有被吞没的危险。正在这万分危急之际,突然从空中传来连声呼喊:“蔡大人过江,休得无礼!”那龟蛇两怪闻声慌忙遁逃。霎时风平浪静,渡船安然抵岸。旅客面面相觑十分惊奇,不知到底谁是“蔡大人”。有一位莆田的孕妇,丈夫姓蔡,她心想将来生下的孩子定是非凡人物,便暗自许愿:将来孩子如能成器,定教他在洛阳江上修建一座大桥。那妇人回乡之后,果然生下个男孩,取名蔡襄,字君谟,从小勤读诗书,十分聪颖灵慧。


  到了蔡襄长大懂事时,蔡母便对他讲起当年过江遇险、绝处逢生的经过,殷切叮咛儿子要实现她许下的造桥夙愿。蔡襄默默地把母亲的嘱咐记在心里,从此更加发奋苦读,立志要成为一个能替黎民兴办事业的人才。


  不久,朝廷开科取士,蔡襄以才学广博,被擢选入朝为官,授封端明殿大学士,颇受皇帝的器重。他心里惦记着母亲的造桥愿望,却又感到苦恼:老是呆在京都,何时才有机会到泉州建造洛阳桥呢!有一天,他奉召陪皇帝游赏御花园,蔡襄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暗中托小太监用蜂蜜在芭蕉上写下两行大字。不一会,蚂蚁纷纷爬上芭蕉叶吮吸蜜汁。那皇帝发现密密麻麻的蚂蚁竟然在芭蕉叶上摆出字阵,甚为惊奇,不禁移步近前,望着芭蕉叶上的字脱口念道:“蔡端蔡端,本府作官!”蔡襄一听喜出望外,急忙跪下叩头谢恩。皇帝改口道:“朕只是念叶上的字,并非当真!”蔡襄长跪不起:“君无戏言,岂可失信于臣!”接着坦诚陈说母亲许愿造桥的心事,皇帝见他再三请求,只好让他出任泉州太守。


  蔡襄昼夜兼程赶到泉州赴任,立即召集属僚乡贤商议建造洛阳桥,并亲自到江边察勘,下令招募造桥工匠,筹集建桥资金。洛阳江两岸百姓闻讯奔走相告,欢呼雀跃,一时工匠四至,各呈技艺。



  开工那天,江岸人山人海,十分热闹。可是,由于洛阳江“水阔五里,深不可址”,一船船石料抛下江中,霎时被汹涌的狂涛卷得无影无踪;龟精蛇怪拼命翻江倒海,撞沉了好几艘木船。桥墩奠基受到挫折,太守蔡襄愁眉不展。一天夜里,忽然梦见一位白发苍苍的仙人指点他“龙宫递榜,求助海神”,急忙披衣而起伏案疾书。蔡襄奋笔草拟了一道黄牒,要求海龙王助一臂之力,退潮三日,好下桥基。写好黄牒后,便坐堂询问左右吏役:“何人下得海!”恰巧有一位衙吏,名叫“夏得海”,一听传唤,赶忙回答:“小人夏得海!”当他知道太守要派他把黄牒送入海底龙宫,暗自叫苦,只得硬着头皮奉令而去。他边走边想:若要下海,定难生还;如不履令,难保身家性命。索性沽了一壶酒,喝得酩酊大醉。夏得海跌跌撞撞来到海边,醉倒在沙滩上。


  此时正好涨潮,他仿佛被波臣带入水府,朦胧中只见美丽善良的龙宫公主捧出玉液琼浆······哪知一觉醒来,手中的黄牒不翼而飞,手心却赫然写个“醋”字。夏得海莫名其妙,慌忙踉踉跄跄跑回府衙向太守禀报。蔡襄正在为桥基难奠愁眉不展,一见“醋”字,顿然大悟:这“醋”字拆开来不就是“廿一日酉时”么!分明是海神暗示退潮的时辰!


  蔡襄转忧为喜,立刻差人在四城门头张贴布告,谕令洛阳江两岸民众和造桥工匠,火速作好奠基的准备。廿一日西时,汹涌的海潮果然退尽,整个江底裸露无遗。蔡襄亲自指挥数千名工匠抛石奠基、砌筑桥墩,洛阳江畔车水马龙,穿梭不息,工程浩巨的洛阳桥终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座座坚固的桥墩巍然屹立在江中。可是到了砌筑第四十六座桥墩时,江边的石头已经用尽,如果不能赶在海水退潮三日期限内把最后一座桥墩造好,一旦海潮呼啸而来,就会冲毁桥基,前功尽弃!


  就在这紧急关头,恰巧八仙中的吕洞宾驾云漫游经过这里,他深为蔡襄建桥的非凡气魄所感动,不慌不忙地飘落万安山上,轻轻把拂尘一挥,顿时漫山顽石皆点头;又一挥,山上所有的岩石跃然而起;再一挥,一块块大石头全变成“猪母”,成群结队忽隆忽隆奔下山来,跑到海滩,纷纷跳进建造桥墩的地方,卧倒下去,一动也不动。转眼间,这些“猪母”又都化作大石头了。那时,有一只顽石变成的“猪母”,因下山时不小心跌伤了一条腿,所以走得慢了,落在后头。及至它赶到,桥墩已全部造好,因此它只好躺在桥边沙滩上,后人称为“猪母石”。


  以足代薪:在兴建长桥的时节,附近白沙寺里有一位名叫义波的和尚,深为蔡襄急公尚义、造福民众的精神所感动,不辞劳苦四处奔波,竭尽心力地募集建桥资金,受到不少朱门豪富的刻薄嘲笑,他却把化缘所得的每一个铜板都用在建桥事业上。无论严冬酷暑,这位僧人总是热心为建桥工匠烧茶、送饭,还时常足蹬芒鞋上山采集草药,为患病的民工治疗。


  有一回,由于连月风雨,伙房的柴草都烧光了。临时从山上砍下的柴草,湿漉漉的烧不着。为了照常施工,早日建成长桥,义波僧悄悄掩上了伙房的门,毅然把自己的双脚伸入灶膛中,代替柴禾烧饭。说也奇怪,义波和尚的双脚顿时像两根熊熊燃烧的薪木,升腾起炽烈的火焰。当他的双脚烧成灰烬时,伙房里一大锅、一大锅的饭都煮熟了。造桥的工匠闻知义波僧以足代薪、舍身建桥,无不深为感动。人们在江畔为他立庵塑像,以志纪念。后人作诗赞曰:“为架虹桥甘舍身,代薪双膝泣鬼神。釜底炽火红似血,留得千古美名存。”



  酒井涌杉:再说在桥梁建造中,偏偏缺乏一大批杉木造船运石和铺设墩架,施工进展缓慢。太守蔡襄为此急得无计可施,日夜思虑着如何解决这个难题。蔡襄忽得一梦,又是那位白发仙人指点他差人到清源山麓去请“三人一目仙”帮助。蔡襄一觉醒来,将信将疑,便传唤曾下龙宫递榜的夏得海速往清源山去探寻个究竟。


  那夏得海急忙赶到清源山,站在弥陀岩等了半天也没碰见甚么“三人一目仙”的影子,心急如焚。将近黄昏,他正等得不耐烦的时候,忽见三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以手搭肩鱼贯而来,为首的一个只睁着一只眼睛,另一眼瞎;其余两个,双目皆盲。夏得海不禁灵机一动:这不就是“三人一目仙”吗!慌忙拔腿奔了过去,一把拦住苦苦恳求。那三个乞丐见他十分诚恳真挚,也就答应了。其中一个口中念念有词:“洛阳江头,古井一口,木可造舟,水可饮酒······”说罢,三个乞丐忽地全睁开了眼睛,像一阵风似的飘然而去,倒把夏得海吓得目瞪口呆,赶紧回来报知蔡襄太守。


  时过数日之后,果然在洛阳江畔一口古井中,喷泉似地涌出许多杉木,蔡襄和造桥工匠喜出望外,拊掌赞叹不已。建桥民工到那口井汲水,但闻一股酒香扑鼻,水喝到肚子里顿觉止饥消渴,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喝个痛快。而这口井从不干涸,酒香四溢,因此被称为“酒井”。


  荷化美女:在建桥工程中,蔡襄集中了能工巧匠们的智慧,创造了“筏形基础”,使船尖形的桥墩分开水势,减少了浪潮的冲击力;同时又利用海水的浮力,发明了“悬机浮运”,借助潮涨船高,把一块块重达数千斤的大石板,轻轻托举起来铺在桥墩之间,使洛阳桥渐渐显出了奇伟的雄姿。


  有一天,蔡襄发现洛阳江中每一块礁石上,生长着密密麻麻的牡蛎丛,心想要是能采用“种蛎固基”的方法,使牡蛎繁生,把桥基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该有多好呵!他正想着,忽然间江上卷起一阵巨风,刮雨似的把满江的牡蛎丛全部吹到洛阳桥墩上,仿佛打上了无数钢钉,使雄峙江上的石桥更加坚不可摧。蔡襄惊奇万分,抬头一看,只见南海观音立在云端微微笑道:“学士苦心精诚可感,方才是我略施小技成全你的心愿。”观音大士接着说:“建此长桥,已花金钱一千多万两,财库业已匮乏,待我帮你筹足资金,尔后再叫八仙助你除妖,永绝后患!”说罢,南海观音轻轻摘下一片荷叶,吹一口气,让它化作一位绝色美女,泛舟洛阳江边,声称谁若能用金钱投中她,她愿嫁与为妻。一时沿江两岸人头攒动,人们围观烟波江上花容月貌的美女,争相投掷金钱,连那些平日贪财如命的富豪子弟,也不惜抛掷千金万银。但见金银像雨点般落在小舟上,却无一人能投中美女身上。结果,小舟天天满载金钱而归,纨袴子弟则垂头丧气败兴而回。


  就这样,又筹集了一大笔资金,用于建造长桥两翼的扶栏三百六十丈,以及“七座亭,九座塔,石狮二十八”,使整座长桥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附2:《萬安橋記》碑文


  泉州萬安渡石橋,始造扵皇祐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未訖功。系趾于淵,釃水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長三千六百尺,廣丈有五尺,翼以扶欄,如其長之數而兩之,靡金錢一千四百萬,求諸施者。渡實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職其事盧錫、王寔、許忠,浮圖義波、宗善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陽蔡襄為之合樂讌飲而落之。明年秋,蒙召還京,道繇是出,因紀所作,勒于岸左。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浅析中国古建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建筑百科 2025-01-22 李明 0

浅析中国古建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建筑百科 2025-01-15 李明 0

推荐更多

浅谈潮汕古建筑的工艺特色

建筑百科 2025-01-23 0

浅析中国古建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建筑百科 2025-01-22 李明 0

古人的环保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说 2025-01-22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