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栱:是一种特殊的古老斗栱类构件,常见于汉代至唐代的建筑构造中,到明清两代已基本消失,常用于补间铺作,在额枋上用两根枋材斜向对置而成,栱顶置斗,承托檐檩,下脚设榫入额背。
斜栱:出现较晚,加工十分困难,且装饰功能很强,结构功能较弱,通常与建筑物的面阔方向呈45°或60°角度。它不同于传统的水平放置的栱,而是以斜向的方式伸出,这种设计在辽金时期尤为盛行,成为当时建筑的重要特征。
云栱:与斜栱类似,是一种小型的装饰性斗栱,雕饰有云状花纹,结构功能偏弱,主要用于支撑屋檐和承重,由于外形似枫叶,又被称为枫栱。
斗栱出跳是中国古建筑铺作结构中一个重要功能概念,宋营造法式卷四大木作制度中说道,凡铺作至柱头上栌斗口内,出一栱或一昂谓之一跳,传至五跳止,跳的意思是古建筑斗拱悬挑的铺作层数。
斗栱的出跳是由栱,斗,昂,枋等多个构件通过榫卯组合而成,形成一个复杂的立体结构,共同发挥悬挑和支撑作用,翘(华栱:斗栱当中纵向伸出的栱称为叫华栱,也叫“杪”)或昂每向内或向外挑出一层,宋叫“一跳”,清叫“一踩”;每升高一层,宋叫“一铺”。跳数越多,说明建筑等级越尊贵。
斗栱出跳主要是指纵方向构件的悬挑,伸出一个华栱就是一跳,也称为单杪,两个华栱就是两跳也叫双杪,如下图例如华栱或昂逐层向外伸出,纵向从栌斗口内出第一跳华栱为四铺作,之上又出一条华栱为五铺作,然后又出一跳下昂为六铺作之上,最后出一跳下昂,就是双杪双下昂七铺作斗栱。
按宋代的规定,斗栱向内外各出一跳:宋叫“四铺作”;出两跳,宋叫“五铺作”;出三跳,宋叫“六铺作”;出四跳,宋叫“七铺作”;出五跳,宋叫“八铺作”。
宋代斗拱出跳的铺作数为出跳数加3,即N(铺作数)=X(出跳数)+3(长数项)。
清代斗栱的出踩源于斗口制,清代的斗栱数出踩,就不再是看斗栱垂直高度上的层数,而是栱上所承托的梁枋的数量,如下图栱上承托的梁枋一共有七道枋,所以称为七踩斗拱。
宋代对斗拱的表示方法为“几铺作几杪几昂”。如“五铺作单杪单下昂”“七铺作双杪双下昂”等。清代对斗栱的表示方法为“几踩几翘几昂”。如“五踩单翘单昂”“七踩单翘重昂”等。最简单的斗栱为不出跳者,分别有“一斗三升”等形式。
总之斗栱出跳原理是通过层层悬跳,巧妙连接和合理受力分配,来实现对建筑的支撑保护和装饰等多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