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闽东古民居建筑修缮经验及要点分享

2023-09-18 13:42森克THINKER26658程美信

  尊重和爱惜历史遗产,是一个社会文明的首要表征。古民居保护修缮,除了需要观念意识明晰以外,实际修缮工程的技艺与方法也非常重要。工匠的审美水平及精工敬业的程度往往影响修复的最终效果,在我修复厦地古村和双溪薛府的过程中,时常因为技艺和审美衰败、机械化的滥用与急功近利等等问题而大伤脑筋。与此同时,大量的实地工作也积累了一些古民居建筑修缮的经验,在此简单总结小记,以供分享参考。



  一、传统古民居修缮之地面防水


  传统福建民居在横向空气流通普遍做得不错,通常一屋至少双天井,以确保对流排湿。但是,古民居局部空间却不理想,特别是大厅两厢房的空气流通和采光均不佳,尽管房间内采用高50公分隔空的木地板,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潮作用,但从地下生发湿气、滋长生物,导致房内严重霉味,特别是春夏之季更加严重,不宜居住。


  传统观念讲究上下“透气”,坚信“通天接地”的仿生观念,认为一个村庄和一座房屋,如同人体一样需要呼吸透气和血脉流通,由于此种观念导向和材料限制,古民居通常不会做地面与屋顶防雨绝潮措施。为了提升古民居的适用程度和延长其寿命,在这一点上应该转变观念和恰当改进。


  我们的实践经验表明:只要保持建筑的横向空气流通,地面和屋瓦完全可以采取绝源式防潮防水的施工处理。如地面先用水泥抹平,在上面铺一层隔水材料(油毛毡、橡胶膜和塑料膜),然后再用一层水泥压实,使隔水材料不易老化和漏气,接下来再隔空几十公分高度铺设地板,自然干燥而无霉味,同时增强木板的寿命;木地板或龙骨木架上不宜做隔水层,甚至不宜长期铺设任何材料的地毯(偶尔铺须及时收起);房间地板的龙骨需要多做支撑点,主要靠立于地面的石头、砖头,不能完全靠柱脚的梁固定,这样地板上走路产生的震动才不会从柱梁传至其他处。


  此外,在房间地板的板壁底端需要开设一些对流气孔,确保地板寿命和房内干燥。我们见到一般普通民居房间柱脚横木低端不做任何遮拦,保护地板下的通风透气,但地板下往往成为鼠蛇的栖居地。考究的老宅一般采用石砖和木头做遮挡踢脚板,透气洞孔做工精致(如铜钱眼),有的甚至开到两侧山墙脚下。


  古民居大厅铺地砖,适合先做隔水层,后铺设地面砖,传统窑制地砖最佳,防潮效果也明显,远胜于追求“透气”的传统三合土地面。



  二、传统古民居修缮之防漏防尘


  传统古民居普遍对屋顶的防漏防尘做的不够好,基本处于得过且过的状态,主要原因在于材料缺失与造价过高,有一些古民居即使天花板非常讲究,但在南方防漏效果仍不理想。部分徽派豪宅,在瓦条上铺垫一层开线砖,用桐油石灰做凝结(天花砖),然后在上面铺瓦,这种防水工艺造价过高,而且一旦漏雨仍是麻烦不少,每年雨季前和入冬前都需要拾漏(在皖南冬季雪厚,室内生火取暖或天气转暖,造成瓦雪融化成水灌入屋内)。现在建材市场有不少防水材料,且价格不高,一座老宅要改善其舒适度和美观度,天花板是必不可少的,适当使用同时也会起到防漏防尘的重要作用。


  我们的经验:楼厅天花板可直接铺设在屋檐瓦条上,后在上面垫一层耐高温、不易坏的隔水材料,也可采新型呼吸纸或金属材料,瓦直接铺在上面。传统建筑,理应用传统窑瓦,从防水的实用角度,也不妨采用工业上釉陶瓦做座瓦(底瓦)。工业釉瓦有长度、防渗、流泄、坚固、清洁等优点,缺点是在日光下过于刺眼,破坏传统建筑的天际景观和审美体验。所以,用老瓦做盖瓦、黑褐色工业釉陶瓦做底瓦,效果非常理想,这种手段也适合不做天花板的普遍屋顶,防雨、防漏、防尘效果显著。釉瓦用于底座,也存在油光发亮的现象,只是所占屋顶面积较少,随着日晒雨打会有所改善。不过,冬季有冰雪地区不提倡上釉陶瓦,市场釉瓦质量普遍不佳,零下温度容易冻酥。在青山绿水的南方乡村,琉璃釉瓦和任何油光发亮的屋瓦都是不适合的,人工色彩过于突出抢眼,会抹杀青苔绿荫赋予南方村落的生态美学。


  在我们修缮老房过程,屋瓦翻盖的返工率比较高,一是先后步骤不对,二是施工考虑不周。屋瓦翻盖应当两次进行,整体修缮时第一次翻盖,在室内整改后再翻盖一次。因为在室内装修和施工量过大的情况下,必定震动较大,容易造成屋瓦移动。施工要一次做到位,搭墙瓦(靠墙瓦)要用水泥内部做实,光有靠边瓦远远不够,大雨淋墙会沿壁渗入室内,甚至从靠瓦与座瓦之间的缝隙溅入雨水。后者最常见且较为隐形,反复排查都不易发现。


  木架建筑做木质天花板,主要基于防尘和美观两点,难以起到防潮防漏的效果,一旦漏水不及时处理,会加快房屋霉烂,这就是老宅的通病。做天花板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根据不同位置采取不同做法,楼厅通风好,在天花上做防水层,后可直接铺瓦。横向通风较好的房子,如福建地区传统民居,特别双天井或三天井的明厅,可以采用不透气的防水膜,也可用新型呼吸防水膜(纸)。阁楼房间屋顶不宜在瓦条上铺天花板,仅仅作为隔水层的垫板,房间天花板与屋顶要保持一定距离,在夏天可起到隔热作用(保留屋脊楼阁);二是天花板尽量顺着瓦条纵铺,横铺虽然省工,但不美观,一旦漏水,横铺木板吸入水分不易晾干。另外,老房天花板千万不要做吊式的平面扣板,虽然一面平便于做卫生,但天花板与瓦层之间的龙骨空隙容易吸引鼠蛇虫蚂光顾,而且损害传统建筑的美学风格。



  三、传统古民居修缮之防震降噪


  传统木架房屋,难以实现很好的隔音效果,这一缺陷过去对于乡村家庭成员之间就是个不小的隐私挑战。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民宿非常盛行,为了让城里人愿意多掏钱,不得不大动干戈,将老房子改得面目全非,除了外墙表皮,内部很多都彻底现代。这样做未必不可,只是对于一些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传统村落和古代民居来说,不免有些可惜。在我们享受现代化舒适生活之余,还是尽可能保留一些老祖宗的东西,让子孙后代认知一下古人生活智慧。当然,适度改良改进是可以的,也是一座老民居能够长久保存下去的必要条件,老房无人居住下场必定霉烂倒塌。


  在防震隔音方面,我们提倡一种保守的折中方案,既要保护传统建筑,又要适合当代人居住,即保护性改造。首先,对于多雨的南方传统民居,在客观上需要放弃横向隔音,即便混凝土建筑也难以做到全面隔音。传统木架房屋的板壁,要减少横向传音就只能做双层,中间充塞隔音材料,但即使这样也收效甚微,隔层空隙反而会成为鼠窝虫穴,它们作威作福起来也不好受。如果完全采用新型材料装修,一座老宅必定面临灭顶之灾,并失去住老宅的独特体验。


  老宅防震降噪主要在于上下楼之间有必要做相应处理。除了充分利用建筑面积之外,主要避免楼下楼下之间相互干扰,楼板震动波及整座屋宇,这也是不提倡木楼上做抽水马桶的原因。为了上下楼间不相互干扰,我们的经验是做“汉堡式”防震动楼板,在两层木板中间直接铺一层海绵泡膜,它减少走动时震动,效果明显。前提是楼板横木密度高一些,最好跨度不要超过80公分,根据长度增加横木(龙骨)的粗度。注意:这种做法不宜在地面层地板施工,只限于高空楼板,否则膈膜不透气,地板受潮容易霉烂。


  实践表明:处理楼板隔音和震动,做一层龙骨架,在空隙里填充隔音棉和膨胀材料,这样的做法造价昂贵,施工复杂,效果也不佳。传统上等老宅,楼板普遍采用双层木板,目的是防尘和提高美观度,也有一些豪宅楼板上铺加一层地面砖,起到防火作用(冬季楼上使用取暖火盆),降噪防震效果则是零。


  另外,把横梁或横木充当龙骨架,上端铺楼板,下端反贴天花板,这种做法是最差的一种,防尘效果不佳,无法隔音防震不说,空隙容易滋长生物,连梁柱构架的美学风格都遭破坏。最后,楼梯和走廊要实现防震声响,不妨采用耐磨、透气、稍厚、不易燃的地毯,也可以备用一些海绵拖鞋,这相对减少了上下楼之间的干扰噪音。


  四、传统古建修缮之油漆使用


  老建筑修缮需要谨用油漆。一个沉痛的教训是,闽东一些古祠堂建筑(厦地祠堂也不例外)被刷上红色油漆,这于文化、审美及木构保护上都不合理。庙宇、衙门这些公共建筑可能是红色的,但没有哪个私家祠堂会是红色的。这背后是两种不同的且相互对抗的文化。一个是主张“四大皆空”的佛教文化,一个是“无后为大”的儒家文化。更为糟糕的是,刷了厚漆的木柱很容易遭到蛀虫吞噬。福建多雨潮湿,但即使木材受潮,只要保证通风晾晒,也不会有大碍。而一旦外表油漆封闭,木材受潮吸水就容易发霉闷烂,受虫蚁喜欢,寄生产卵、保温过冬。


  对于一些烟熏严重的老屋架,为了改善其居住舒适度,可用强酸水喷一遍,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去掉表面污垢,效果极好,且有消毒除虫作用,亦可稍微打磨一遍,最后喷刷一道水性漆,不仅色着漂亮,旧木头的纹理也显得清晰而色调自然。油性漆会产生化学反应,导致发黑,色调呆滞。



  五、传统古民居修缮之消防


  中国南方传统民居在防火上普遍采取“自保”防御策略,这就是马头墙、蜈蚣墙、观音墙起到封火作用。一幢木架老房,一旦起火,在水源和人力不足的情况,十分钟内火势便完全失控。为此,建筑密集的传统村落,房屋建造高高的封火墙不失为上策。


  我注意到:福建福安县廉村的古民居,与福建山地传统村落有很大不同,因为廉村处于低洼平地,土地相对充足,基于防汛与防火出发,民居普遍是独立院落,房屋位于中央,四周为菜园,所以这样的院落无需建造封火硬山墙。同样在廉村,我们发现几处连成一片的房屋,则建有高高封火山墙,跟闽东地区传统民居一致。这些足以说明,传统村落防范火灾,从村庄布局、结构样式、建材用料上均做有充分考虑。这些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和遵守坚持。


  在乡村民宿兴起的浪潮中,为了采光、舒适、观景、情调,任何一个理由都使人有理由把老墙推倒,或砸墙开窗做成露台廊亭,这不仅会破坏传统村落的初始布局和结构功能,而且在一个房屋周密的传统聚落,还有一家失火便会造成“火烧连环船”的隐患。因此,古村老房的修缮改造,切忌盲目大兴土木。在周密区域,每座建筑的封火墙必须保存完整。只有在万无一失的环境下才能砸墙开窗和推墙造台。


  传统村落采用自保式的消防举措,可谓是用心良苦和无奈之举。传统的闽派建筑和徽派建筑,丰富多样的封火墙,绝不是为风格而风格的建筑形式,而关系到一个村庄的生死存亡。从早期夯土墙到后来漏斗墙,不管是山墙还是花墙,都很少开窗,即使开窗也是小的可怜,采光主要依赖前后天井。它们的封闭格局不是基于“小农思维”狭隘心理,而是在条件局限下的“自保式”防火作用,从而形成南方民居特有天际线,蕴藏世代南人的民居风格和历史记忆。我在闽东地区考察发现,由于当地多雨,人们习惯在大门上搭建雨披门楼,做工考究,一些豪宅石门框留下火烧痕迹,表明一座宅院在消防上的自保体系,需要万无一失,哪怕一片木窗或一块木门都可能惹火烧身,招来灭顶之灾。相比之下,徽州民居少有做雨盖木门楼,而是纯粹的石砖门楼,可见“防邻之火,胜于防盗”不无道理。


  在我们修缮屏南双溪古镇的薛府过程,在网上查找有关古建防火的知识,发现全是现代建筑消防的套用模式。购买专业书籍,也是大同小异,另有一些则只适合城市社区或国家级重点文物建筑,不是造价过高就是条件苛刻,对于乡村与古宅则是百无一用。如自喷消防系统,造价不说,乡村里更是缺乏相配套的消防管网、后期维护、管理机制。我们身处乡村必须首先从乡村出发去思考消防问题,学习古人因地制宜、设防自保的防火经验。


  对于古村老房而言,人是火灾的主要根源,同时人又是火灾第一现场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中国乡村是老年化社会,这一群体在使用电气最缺乏必要常识,面对火灾的应对行动力不佳。另外,野蛮安装电线、不合格插头插座、劣质电器在乡村里极为泛滥,也是滋生火灾的根源。电器,特别取暖器很容易成为火灾的贼魁祸首。从西南到东南,冬季难免阴凉湿冷,加上没有集中供暖设施,木架老房难以保温,人们自然首选取暖器,但这对木架老房是一大潜在危险,尤须谨慎小心!


  建议在修缮改造老房子时,尽量采用绝缘管、合格保险盒和插头插座,布点式安装火灾报警器和手持灭火器;尽可能在屋内布置消防水缸,有老井的备好水桶;若是两三层高楼,有必要备置不锈钢卷梯,哪怕在窗梁处备一根绳索,在关键时刻也能起到逃生作用。手提式灭火器应该在古村古镇建筑内到处布置,应有专人管理,定期检查和更换。加强乡村消防安全意识宣传教育,特别是自救能力的召集训练,从预防、可行、成本多方面做足功课。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故宫太和殿的楠木从何而来?

建筑百科 2024-10-03 0

中国八大传统特色古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0-02 0

古人如何过“国庆”?

历史解说 2024-10-01 0

鸳鸯纹——中国传统纹样

东方文化 2024-09-30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