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徽派建筑如何不让“遗产”变“遗憾”

2017-06-16 13:30安徽日报10632
  作为徽州文化重要载体的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优秀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使用价值。如今,大量古建筑遗存散落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各地,如何将这些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保护和利用好,使之延年益寿,造福当代,泽被后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各地任重而道远。

  观念创新—应保尽保才显徽州风貌

  青山环绕,绿水潺潺。5月26日,记者走进有“一村九祠”之称的祁门县闪里镇桃源村,抬眼望去,粉墙黛瓦的祠堂在枝繁如盖的古樟掩映下更显古色古香。在一座名为持敬堂的祠堂门口,只见大门左边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编号:CT307”,大门右边则挂了“百村千幢”工程保护单位的标牌。一位吸着香烟的外地游客正欲往里走,马上就被一位老者拦住,要求立即掐灭烟头。老者名叫陈四玖,义务看守祠堂已经30年。2014年起,政府每年跟他签了协议,并每月发给他看护费,职责就是负责祠堂的安全和日常管理,排查各种安全隐患。

  祁门县文广新局副局长章四海介绍,桃源村的古建筑群现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2014年起,县财政每年拿出资金,对列入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落实看护人员,责任到人,并在各乡镇建立古建筑消防应急队伍,这是该县为确保分散各地的古建筑消防安全的具体举措。

  有“文物之海”之称的古徽州地面文物资源极其丰富,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仅黄山市就有不可移动文物8032处,其中古民居6324幢。为切实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这些宝贵遗产,实验区各地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构建起市、县、乡镇、村四级保护体系,对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及大量有文物价值的各类建筑进行分类施策,实现应保尽保。黄山市在严格落实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前提下,逐步探索建立了以《黄山市古村落保护利用办法》等10个规范性文件为重点的政策体系,推动保护利用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

  该市还在实施“百村千幢”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基础上,启动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3年累计完成投资27.48亿元,对空间形态4类116处、单体形态12类3358个古建筑进行登记建档、全面保护。婺源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各有关乡镇政府与县文物、建设、规划、国土、旅游、城管等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古建筑、古村落联审领导小组,综合协调、指导古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绩溪县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大力倡导“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观念,营造文物安全氛围,增强全民保护意识。

timg (3)

  遍布徽州大地的古建筑点多面广,随时存在着倒塌和流失的风险,要切实将它管起来,保下来,既是一个辛苦活,更是一个技术活。黄山市利用先进卫星遥感技术与卫星图像的结合,实施文物保护“天眼”工程。去年10月以来,逐次对各区县及黄山风景区4700余处文保单位及文物点,进行现场实地核查和相关技术录入,初步实现对地面不可移动文物的适时、动态监管。在对濒危古建筑实施抢救修缮过程中,为确保“修旧如旧”,不破坏文物原有风貌,该市硬性规定文物抢救修缮9项程序。该市还通过产学研合作,组建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为核心的院士工作站和省徽派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开展徽州传统建筑聚落的适应性改造和品质提升等4个方面的研究示范。歙县棠樾村火灾智能防控项目、黟县宏村的文物消防安防示范工程等都通过科技手段为文物保护注入新动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十年来,实验区各地积极探索创新,破解古建筑保护利用难题。歙县以政府购买服务加强业余文保员队伍,黟县创新管放结合的委托管理模式,徽州区探索创建全国古民居保护标准和利用模式,都为古建筑保护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黄山市城建设计院院长陈继腾介绍,除了对古建筑整体性保护和原址保护之外,黄山市和婺源县还尝试对一些散落民间难以原地保护的单体古建筑,进行异地搬迁,集中保护,以最大限度地为后人留下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遗存。

  但也有学者表示,异地保护只是保住了古建筑的躯壳,其承载的历史文化记忆已不再完整,只能不得已而为之。黄山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陈政也提醒:应对异地保护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反思,加强对集中保护点的规划和指导,切莫使异地保护的路子跑偏而给古建保护留下遗憾。

  业态创新—古为今用才是最好保护

  古建筑的生命需要靠人气来滋养,如果只修不用供起来,它也只能苟延残喘。徽州古建专家程极悦表示:“合理利用才是对它最好的保护。”

  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的歙县徽州府衙修复工程,堪称黄山市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中的典范之作。该工程共投资1.6亿元,上百名能工巧匠耗时七年,按照明朝弘治年间的建筑规制,经严谨考证,在原址按传统形制、传统结构、传统材料、传统工艺进行修复,于2012年年初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如今,这一具有震撼力的古建筑群中设有徽州名人馆、地方历史馆、徽州书画馆、徽州传统工艺馆、徽州民俗馆等主题展馆,成为展示徽文化的重要阵地和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廉政教育的综合平台。

timg (2)

  古为今用,以古建筑为载体展示徽州文化优秀成果,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是各地对古建筑文化功能的最有效开发和利用。目前,黄山市52家登记注册的博物馆中,以古民居为载体的就有32家。61家国家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有近一半设在古民居。一些地方利用古民居建设乡贤馆、好人馆,融乡贤的精神内涵与优秀的建筑文化于一体,以物知史,以文化人。如屯溪区在百鸟亭建设越国公馆,今年又将黎阳街28号古民居打造为徽州乡贤馆;黄山区将程氏宗祠打造为“乡贤好人馆”;徽州区将潜口金紫祠建成汪华文化展示馆,将唐模铭德堂、灵山名世祠打造成村史馆和乡贤好人馆。

  与此同时,一些古祠堂、古民居还成为徽州四雕、文房四宝、农耕文化、名人艺术博物馆群,徽州区依托西溪南思睦堂、聚景堂等实施的士人学社项目,已成为集教学、展示、艺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教育基地。绩溪县仁里村将当地的抬花轿、民歌舞蹈等民俗引入古祠堂进行活态展演。

  除了公益性的利用,由徽派古建筑改造的精品民宿也越来越受热捧,古建筑利用走向市场渐成趋势。近年来,黄山市通过打造国际旅游大都市,将古建筑保护与发展旅游经济相结合,以“徽州民宿”为品牌,举办了全国首届民宿大会,加强与江苏、浙江等地合作,成功打造精品民宿和民宿客栈900家,并推出“徽州民宿二十佳”,将徽州古建筑打造成乡村度假模式的有效载体。与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等合作,启动全国首家民宿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构建全国性民宿交易市场,该项目拟于今年底试运营。

timg (1)

  外面是粉墙黛瓦、飞檐翘角,里面则是温馨的客房。和煦阳光从木质飘窗洒入,大堂二层公共活动空间里,两名游客靠在沙发上,谈兴正浓。这是5月27日,记者在黟县驿境精品文化酒店看到的场景。这家客栈自2015年10月开业以来生意兴隆。“16间客房价格从890元起步,最贵的大套房2190元。

  端午小长假期间我们执行节假日价位,客房价格从1090元到2890元。”大堂经理徐丽丽说,最近的订单已排到6月中旬。虽然价格高于不少传统星级酒店,但客栈经常一房难求。在实验区各地,像这样由古民居改建的精品客栈充分契合了人们对高品味休闲生活的需求,生意越来越火。

  目前,徽州精品作为旅游新业态,其发展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最主要的是民宿的消防和食品安全缺乏专门标准,监管难度大。“如果套用星级酒店的标准要求,受古民居条件和保护要求的限制,多数徽州民宿显然难以达标。”在5月31日黄山市举行的“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加快民宿经济发展”界别协商会上,许多政协委员呼吁加强行业监管。

  此外,为了适应现代人居住舒适的要求,古民居改建民宿,可能会破坏建筑物的整体格局和徽派风貌,一些政协委员也建议拿出管用的应对之策,明确规定,古民居受让人必须与所在地文物主管部门签订保护协议,其保护方案、施工过程须文物部门审查批准、全程监管,确保古民居本体不因受让人商业化改造而受到侵害。

  机制创新—产权流转才好有效利用

  在整个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各地面临最棘手的保护难题是对大量古民居的保护。古民居产权人方面的苦衷是:房子是自己的,政府不给拆只能拿出有限的钱来修,自己又修不起还卖不了。政府遇到的尴尬是:古民居虽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却大都未列入各级文保单位,没有专项保护资金,地方政府很难解决这一大笔维修资金,有时只能很无奈地眼看着一幢幢老房子倒掉变成废墟。

  为解决古民居保护资金短缺的问题,各地都动足点子面向市场找钱办事。2014年,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在网上开展“万人众筹,重建中国最美古村落”活动,邀请游客来村居住体验,住宿费即作为古建筑维修费。众筹没几天即筹集资金45万多元,但最终因诸多原因没能持续下去。绩溪县文旅委副主任金琪坦言,众筹只是争取资金的一种无奈之举,不适用于所有的古村落、古建筑。但众筹的影响力使仁里村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该村已由一家旅游公司负责整体保护和开发。


  为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古民居保护,黄山市在2009年实施“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时,就出台《黄山市古村落保护利用暂行办法》《黄山市古民居认领保护利用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鼓励社会力量认领、认租、认购古民居。来自北京的张崇军认保了黟县宏村镇茶行弄的一处清朝晚期的古民居,投入120多万元对古民居进行修缮,包括屋顶翻漏、承重梁更换、电路改造、地板修复、拆除院内临时性建筑恢复园林等,原来破败不堪、漏雨严重的老宅子,如今成了一处体验徽文化的好去处。

  “百村千幢”工程的多项鼓励政策吸引了大批投资者,他们在原地保护利用的前提下流转古民居用于居住休闲、学术研究、业态打造,一批濒临倒塌的古民居得到重新修缮,周边的生态环境也整体提升,焕发出勃勃生机。但让所有投资者放心不下的是,买房修房钱都花出去了,却拿不到产权证明,自己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不少有购房意愿的人表示:“房子的产权明晰了,才会更放心地投入,才可以长久性保护与利用。”

  产权问题可以说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古民居保护工作中遭遇的瓶颈,为打破这个瓶颈,黄山市以黟县列入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为契机,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集镇规划前提下,开展宅基地转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古民居产权流转,鼓励社会资本认购黄山市境内文物价值不高、保护不力、原居民愿意转让的古民居,初步探索出集中收储、对上申报、按规拍挂出让、规划公示“四步走”工作法,使古民居产权流转合法化。

  2015年,黄山市依托江南林交所,搭建涵盖全市的古民居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梳理发布了各区县34幢古民居有转让意向的信息。同时,该市还鼓励各地成立古建筑古民居收储经营公司,对未列入各级文保单位、濒临倒塌、个人无力保护利用的古建筑古民居进行收储或租赁,实行统一创意策划、统一市场招商、统一市场销售,目前已规范完成25幢古民居的产权原地流转,另有约30多幢古民居已完成交易正在办理产权相关手续。

  开展古民居产权流转试点,让黄山市初步走出了一条“在保护中加强传承、在传承中注重利用”的新路,调动起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开发的热情,有力推动了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有效缓解了文物保护“点多面广钱少”的现状。该项工作还被列为安徽省全面深化改革典型范例。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深度了解——中国古建筑马头墙

建筑百科 2024-07-04 松阪 0

行走徽州,千年古建烟雨梦~

建筑百科 2024-04-24 0

青瓦白墙的徽派建筑设计

建筑百科 2024-03-08 0

推荐更多

中国古建筑鸱吻的演变过程

建筑百科 2025-01-01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