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考古新发现:长江口二号古船“重见天日”

2022-11-22 10:41国家文物局20751

  11月21日凌晨,长江口横沙水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长48米、宽19米、高9米、重约8800吨的沉箱装载着古船,经过近3小时水下持续提升后,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的中部月池缓缓露出水面,古船桅杆清晰可见。时隔150多年,长江口二号古船终于“重见天日”。


  几天后,古船将被打捞工程船带入黄浦江畔的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开启后续的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调查人员前期已潜入水底,在沉船前后4个舱室进行了小范围的清理,发现舱内有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在船体及周围还出土了紫砂器等大量文物,共计600余件。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深入,“长江口二号”古船将会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怎样的历史画卷?


666古船遗址水域打捞现场


  文物考古大发现

  填补清代晚期古船空白


  2015年,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开展水下考古重点调查时,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发现了一艘木质古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经过7年的水下考古调查勘探,探明了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基本情况。


  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木质帆船,确认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1875年),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残长约38.1米、宽约9.9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古船上部的船艏、缆桩、主桅杆、左右舷等结构完整,从目前的勘测情况看,推测为清代上海广为使用的沙船的可能性最大。


  通过选取4个舱室进行的小范围清理,舱内均发现有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已经出水完整或可修复的文物种类多、数量大。另外,在船体及周围还出水了紫砂器、越南产水烟罐、木质水桶残件、桅杆、大型船材、铁锚、棕缆绳、滑轮以及建筑材料等大量文物。特别是出水的绿釉杯底书有“同治年制”款,为古船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是目前中国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丰富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填补了中国清代晚期大型木帆船研究空白。古船船体的完整性和丰富的船载文物,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造船史、航运史、陶瓷史、经济史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技创新大集成

  打捞技术获得成功


  在长江口这片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江海交汇水域,找寻水下文化遗产犹如大海捞针。在水下考古工作启动之初,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大学等机构的考古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开展跨界合作,联合攻关,自主研发了“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开发了“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综合运用无人艇、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等海洋物探设备,对长江口水域开展水下调查。


  在国家文物局同意采取整体打捞方式对长江口二号古船进行保护后,上海市文物局会同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集成打捞工艺、技术路线、设备制造,最终研究并形成了“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来打捞这艘古船。该项技术创造性地融合了核电弧形梁加工工艺、隧道盾构掘进工艺、沉管隧道对接工艺,并运用液压同步提升技术、综合监控系统等高新技术。


  此外,为了平稳安全提升弧形梁形成的沉箱并顺利将其护送至船坞,还创造性地设计并建造出一艘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奋力轮”主尺度长130米,宽34米,型深9米,设计吃水6米,两端设有同步提升装置,在船中部开口,自带一个长56米、宽20米的月池。穿梁完成后的弧形梁沉箱装载着古船直接由“奋力轮”从海底提升至中部月池,并转运、卸载至船坞,一艘船完成了提升、运输、卸载任务,具有安全性高、操作性强、科技含量高等诸多优点。


弧形梁方案动画


  今年9月6日,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工程主作业船“大力号”到达古船所在水域,正式开展古船整体打捞和考古保护工作。


  9月12日,古船整体打捞专用“端板-纵梁”组合框架沉放至设计位置。


  9月29日,海上施工进入安装弧形梁阶段,正式下穿22组弧形梁中的第1组。


  11月15日,第22组弧形梁穿梁到位。


  11月17日,专用工程船“奋力轮”到达古船所在水域,整体打捞出水进入关键阶段。


  11月21日,经过77天的海上施工奋战,古船成功整体打捞出水。


  在受新冠疫情影响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在2022年内顺利实施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一方面依赖的是上海的高端制造能力和高效的组织能力,另一方面也证明了首创的弧形梁打捞技术的先进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这些首次应用于考古与文物保护领域的技术,充分体现了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为水下考古整体打捞模式提供了新方法、开辟了新思路、增加了新案例,为世界水下考古提供了中国理念、中国经验。


  出水文物大清理

  惊喜发现多项类别


  此次水下考古,可谓惊喜连连。


清同治景德镇窑粉彩二甲传胪图杯


  走进上海市文保中心,目前出水瓷器中最大的豆青釉青花双耳瓶,又叫“嫁妆瓶”,当时这类双耳瓶多用于陪嫁所用,它不仅被保存地完整,还“内有乾坤”,里面完整摆放了50件青花团龙纹杯,为什么历经百年依然如此完好?其实和当时“发货人”的摆放方式有关。


  据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赵荦介绍,工作人员在清理这件器物的沉积物中发现了5件一摞在它的颈部竖着放着,还有5件一摞横放在它的肩部,另外还有10件一摞的,总共有4摞,在它的腹部竖着放。总共有50件,杯子之间垫着稻壳,起到防震的作用。


  这些包装方式到了现在依然有效。


  这件绿釉杯,同样出自景德镇窑,更为难得的是杯底的“同治年制”款,对于我们了解“长江口二号”的时代大有帮助。


  再来看这件诗文杯,集“诗、书、画、印”于一体,一面写着“明月微风响,青声枕上闻”,一面写着“林中生玉竹,月下美人来”。长江口二号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又和国内外的哪些地方、那些人产生了联结?也许文物会告诉我们答案。


  就如同这个青釉水烟罐,专家推测产自越南,目前长江口二号出水的仅此一件,有专家据此推测,古船上也许有越南籍船员。甚至船上的木材,经鉴定也有出自东南亚一带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上海已经是沿海最大贸易港口之一。


  而在出水的文物中,一个木桶的残件,上书“时泰”二字,专家推测,这可能是当时一个“商号”的名称,就像现在的贸易公司一样,也生动再现晚清时期的贸易图景。


  这件高足杯,出自元代的龙泉窑,那么为什么清代的沉船遗址中,会出现元代的“古董”呢?专家推测也许是作为船上的古董,被船员有意带入的,也许是出自其他沉船遗址,那么在长江口二号的周围,还会埋藏什么样的惊喜,我们拭目以待。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根深花繁——源远流长的刺绣发展史

非遗传承 2024-11-24 李宏复 钟高翔 0

访古河北保定地区文物古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1-20 0

鸱鸮纹——中国传统纹样

东方文化 2024-11-20 十约日志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