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古人的“暖宝宝”长什么样?

2022-11-21 10:06网络26047

  以食御寒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为了找到经济实用的御寒良方,古人可没少在日常器物上花心思。


  火盆是中国古代最普遍的御寒用具,富贵人家的火盆做工精美讲究,寻常百姓家里的火盆则多用泥土制成,虽然简朴,却是冬日里温暖的最重要来源。


  宋代诗人梅尧臣诗中提及火盆却是一幅更具创意的情景,“何时更看弄潮儿,头戴火盆来就湿”,头戴火盆观潮,想来也是十分新奇有趣了。


清·铁五足八方火盆


  火盆中的取暖材料也随贫富差异而有所不同。富裕人家可以用乌黑发亮、燃烧持久的炭取暖,穷苦老百姓家大多只能用稻草、秸秆取暖,还有人用牛粪取暖,牛粪虽然能燃烧供暖,但取暖的人必须忍受难闻的味道。


  部分百姓也有十分“环保”的取暖方式,他们同牲畜睡在一起,借助牲畜的热量取暖。


  总的来说,在古代,贫苦百姓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天并非易事,白居易《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便生动地描绘了贫苦百姓在寒冬面前的艰辛与窘迫。


清·掐丝珐琅火盆(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手炉、汤婆子是古代的暖宝宝和热水袋,它们既是古代御寒神器,也是现在大部分宫廷剧的常客。


  手炉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炉,多为铜制,炉内装有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甚至还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


  手炉制作工艺复杂,炉盖作为散热区,镂空雕刻,图样纷繁复杂,有梅兰竹菊、喜鹊绕梅等众多纹形,跟炉身的福禄寿喜、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等花纹相得益彰,这就使手炉在使用价值之外更具有观赏价值了,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手炉,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千百年之前古人对待生活的那份认真和细致。


清·提梁铜手炉


  汤婆子跟热水袋类似,一般用铜或锡制成,里面灌热水,主要用来焐脚,既可随身携带,也能放入被窝中。此炉又称为“脚婆”“汤媪”。


  苏轼在冬天送给友人杨君素的便是汤婆子,“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裹之,可以达旦不冷”,黄庭坚亦有“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的诗句来赞美汤婆子带给他的冬夜好眠。


  熏炉是古代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最初采用青铜为材料,汉代的博山炉就是青铜制成的。


西汉·金错山形铜熏炉河北省博物院


  随着制作工艺的提升,逐渐出现瓷质香炉、玉质香炉、翡翠香炉等等。但是这些精美的熏炉不能经受香粉的熏烤,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用来陈设或者把玩的观赏品,与实用器相比,陈设器价值也许更高,一般都是文人雅士,大户人家才置备的器具。


  李清照在《醉花阴》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说的便是在兽形的铜香炉中将一种名为“龙脑”的熏香燃尽。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根深花繁——源远流长的刺绣发展史

非遗传承 2024-11-24 李宏复 钟高翔 0

访古河北保定地区文物古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1-20 0

鸱鸮纹——中国传统纹样

东方文化 2024-11-20 十约日志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