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明代长城特种兵“夜不收”,到底有多厉害?

2022-11-12 09:15文博山西26280南丽江

  在明朝历史上,边关上活跃着一支哨探队伍,其职责和功能类似于如今的侦察兵,担负的是特种作战任务,他的名称叫做“夜不收”。


  明代的边防,是按照墙-关-堡的布局来布防的,堡即是堡台,相当于如今的边防哨所,而“夜不收”就是驻守在堡台内的侦查哨兵,此名称是专指,指的是“能深入虏营哨探得实”者,也就是相当于如今的特种部队,他们专门被训练成能深入敌境或敌营打探虚实的精锐侦察兵,专事特种作战。


  《明实录·英宗正统实录九》:“沿边夜不收及守墩军士,无分寒暑,昼夜瞭望,比之守备,勤劳特甚。其险苦艰难,比之别军悬殊,若非加厚优给,何以责其用命?”


  明居庸关长城北路,前突二十余里处有一小村叫杨家驿,酉时已过,一队巡逻至此的明军士兵正准备回返,在此让战马休息,饮用掺了盐的清水,士兵们则进食肉干、清水。忽然,远处传来了急骤的马蹄声……


  哨官卢铎立刻上马,站在坡顶的哨兵急促地说了声“有敌,约十骑”!只见一骑在前急奔,十余名鞑靼骑兵提着弯刀衔尾紧追!被明军“烧荒”后的草原,尘烟弥漫!明军一阵箭雨,鞑靼骑兵丢下五具尸体,远远兜了个圈子,消失在茫茫草原深处!


  明隆庆四年九月,居庸关北路守军什长杨满贵入鞑靼境三百里,获得了重要情报,并斩敌两人,因功而赏,杨满贵的另外一个身份,是一名明朝边关的“夜不收”。


▲明九边重镇示意图。图源/最爱历史


  一、“夜不收”的功能与起源


  “夜不收”并非是明朝所独有,顾名思义,它是夜晚派出去打扮军情的探子、探马之类,主要是用于刺探敌方消息,获得军队部署动向,为己方制定作战计划提供情报参考,为军事行动提供向导等。


  早在春秋时期,秦为了一统天下,乃于六国间广布细作,凡举军屯、民事、禾稼、地形、道路,都是他们刺探的对象,秦每至一地如入家中,在没有详细作战地图和导航装备的古代,这都是细作的功劳。


  古代作战,派细作侦察是了解敌情的唯一方式,所以自春秋时起,军队都注重这种能够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侦察方式。“多选军中勇健之士,以金赏之”。但是,细作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出现,成军于明代。这就是“夜不收”的传袭。


  “夜不收”称谓最早见于文字,是《元曲选》中的《汉高皇濯足气英布》:“贫道已曾差能行快走夜不收往军前打探去了,着他一见输赢,便来飞报。”


  这部戏的作者是元代戏曲作家尚仲贤。一个军职能够在戏曲中出现,并且让老百姓听了能够明白咋回事,说明“夜不收”已经在军中广泛设立了。至少在明成祖朱棣执政期间,“夜不收”已经在中原文明对游牧民族的作战中开展显露自己独特的作用。名将戚继光在剿灭倭寇时,每营均设五十名夜不收,以备侦察敌踪之用。而真正让“夜不收”名扬天下的,却是明朝与蒙古及后金的作战。


  明朝嘉靖年间,承平日久、边备松弛,蒙古鞑靼部、兀良哈部时时袭扰边镇,他们充分发挥了机动性强的特长,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越过长城实施抢掠,给边境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而发生在嘉靖二十九年的最为严重的“庚戌之变”,更令朝野震动。此年八月,鞑靼土默特部俺答汗破古北口,围困京师八日之久,周边无数百姓在烧杀掳掠中伤亡甚重,此后游牧民族屡屡犯边。时有“南倭北寇”之说,其实游牧民族的危害远比倭寇要大得多。


  在这种背景之下,曾经有军事上多有建树的谭纶被任命为蓟辽总督,负责京师等北边重镇的军事防务。说起明中后期的名将,大家可能对戚继光等更为熟悉一些,但谭纶却毫不逊色。他幼时便好兵法,其后入仁,在台州任职时,数万倭寇来袭,谭纶率部数战数捷,并将倭寇首领斩首,名噪一时,是文官中少有的军事通才,与戚继光并称“谭戚”。


  谭纶上任之后,在隆庆皇帝和首辅张居正的大力支持下,整顿军务、修缮长城,在京师北边修建了一条钢铁防线,北方诸镇的形势迅速得到了稳定,敌不敢轻易犯边而进。在编练部队的过程中,“夜不收”是谭纶相当重视的兵种,杨满贵就是其中的一员。


  杨满贵,世居涿州,祖上随成祖“靖难”,世代为军户,杨满贵成年入伍之后,原本是一个小卒。因为机警细心、粗通文字被选为夜不收,并且经历了“残酷”的训练。


  在以马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骑马奔袭、赶路是基本功,夜不收在训练中,常常脱去马具,仅以双腿夹马任意驰骋而不坠方为合格,时间长了,杨满贵走路都有点罗圈了,当然大多数骑兵也有这个特征。


  夜不收的主要职责是刺探情况,所以要学会最基本的地理知识、绘图技巧,能够将敌人的营地情况原原本本记录下来,确保情报来源的精确。而夜不收要深入敌境,还要学会日常的鞑靼语,至少讯问、问路是不成问题的。


▲明长城老牛湾段 偏关县新闻办提供


  由于“夜不收”这个兵种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大规模、成建制行动,往往三五成群渗透入境,并且不能披甲、携带刀枪等大型兵器,在训练科目上更注重短兵搏杀、攀登、隐匿等方面的训练。


  为了增强“夜不收”的体力,在训练中还采取“举巨木、沙袋”等方式,让他们能够适应连续作战和长途奔袭。尽管训练如此严格,“夜不收”还是时时刻刻面临着生死威胁。此次,杨满贵等四人出居庸关,路遇鞑靼骑兵,三人皆在逃亡途中战死,杨满贵亦中一箭,所幸未及要害得以身免。


  可见,“夜不收”的风险还是相当高的,与此相适应的是,其收入和立功后的奖赏也要高于普通士卒。在“夜不收”营中,杨满贵每天能够吃到一份羊肝汤,这是为了防止他们患夜盲症。


  正统三年,明英宗还曾下令给各边夜不收,月粮增加二斗。正统八年,又下令宣府的夜不收,除了三斗行粮以外,再给一石。


  除刺探情报外,“夜不收”还要承担渗透、袭扰、烧荒、传讯、袭杀等特种作战,他们的存在,为明朝对蒙、后金的作战提供了有力的情报支持,也让游牧民族对其恨之入骨,后金更是组建了“卡伦”和“捉生队”用于应付“夜不收”,双方的特种兵,在塞外的草原上进行了生死搏杀!


▲明长城李二口段@新大同


  二、一次“失败”的营救见证了“夜不收”的强悍


  实际上,“夜不收”并非军中唯一的特种兵,此外,军中还设立了“健步、尖哨、快马”等,在职能上与“夜不收”有所重合,功能上近似,但“夜不收”却始终保持了自己独特的地位。而英宗年间的一次营救,更展露了其强悍的专业能力。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瓦剌,却在土木堡遭受惨败,五十万大军损失惨重,明军最为精锐的“三大营”全军覆没,张辅、王佐、丁铭等五十余名重臣战死,而明英宗也成为了瓦剌太师也先的俘虏。皇帝为敌所俘,在历史上都不多见,太师也先视朱祁镇“奇货可居”,意欲将其当成“破城利器”。


  也先挟英宗来到大同城下,喝令守将开门投降。守将郭登使出缓兵之计,派人觐见英宗并奉上酒肴和金银,郭登在拖延时间、麻痹瓦剌的同时,密派夜不收实施渗透营救计划。当天晚上就联络上了能够与英宗见面的袁彬,并将营救计划相告。


  夜不收杨总旗密告袁彬:今夜有五个夜不收来,密请爷爷石佛寺去,待他寻不见时,便乘间入城去。


  土木堡之变后,袁彬一直陪在英宗身边并以死相护,深得英宗信赖。由皇帝之尊变成阶下囚,英宗一定是痛不欲生,然而当袁彬把营救计划告诉他时,他却害怕了。


  英宗的回答是:此危事,使不得。先在土木时不曾死,我命在天,若万一不虞,如何好?


  夜不收的计划还是相当周密的,郭登也必然安排了后手,成功的机率还是很大的,即便事败,也先也未必会杀掉英宗,可惜英宗缺乏拼死一搏的勇气,手下再给力也无能为力啊!此事只能作罢。数日后,也先再次来到大同城下,郭登决意再次营救英宗,却因为走漏风声,也先率部撤退,英宗也被裹胁而去。


  这次营救行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夜不收”强悍的渗透作战能力还是给英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经历“南门之变”重新登基之后,英宗还不忘记给“夜不收”“加薪”,很可能就是那次营救的影响。


  郭登作为一个臣子,皇帝对他而言就是身家性命所系,如果有所损伤,只怕郭登举家都难逃罪罚,他却对“夜不收”如此信任,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夜不收的强悍。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潜入敌营,在千军万马中准确找到皇帝的所在,是一件多么难以办到的事情!


▲夜不收石刻


  三、强悍过人的“夜不收”是如何衰败的


  “夜不收”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军种,在明朝对外作战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谭纶、戚继光等名将都相当重视,但是在明后期,却与其它明军一样,走上了衰败的道路。


  明军衰败的危机,实际上在明朝最为鼎盛的万历年间就埋下了。万历六年,皇帝下诏要求新增20万两的金花银常例,万历十年又要取太仓银和光禄寺银共30万两。而实际上,金花银等都是朝廷透支的财政支出。


  此时万历一朝拖欠白银已超过百万两之巨,到了万历四十八年,边镇军饷已经拖欠达到了百万之巨。边镇守军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其中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戚家军事件。


  1595年,1700余名戚家军,被新上任的蓟镇总兵王保集于校场“剿灭”,两年前,这支部队在远征朝鲜时率先登上城墙破城,但是归来之后,不仅没有拿到率先登上城墙的赏银,连此前拖欠的饷银都没有兑现,军中多有怨言,隐有哗变迹象。最终,这支为明朝立下赫赫战功的军队,就此消亡于世间。此次事件,实际上却是明朝军备衰落的一个标志。


  实际上,在明朝当兵不仅仅是一份职业,也是一个赖以谋生的饭碗,戚家军超强的战斗力除了训练得法之外,还因为他们领的是“双饷”。皇上也不差饿兵嘛!戚家军如此,其后随着大明内忧外患更加严重,财政危机也更加突出,欠饷已经成为常态,边镇明军如此,“夜不收”当然要受到影响。


  再者,明朝边镇守御方略,多出于人治。当张居正在朝时,能够给边镇将官以支持,张居正逝世之后,便因人废政!明朝的许多官员只争对错,无视边镇实际,不过夜不收并不是明军唯一的情报系统,还有急步、健步、尖哨、缉事、通事等也都负责和参与对敌的侦察刺探工作,这些部门既有合作也有冲突,要从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情报,需要清醒的判断。


  而到了明末崇祯年间,内有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攻城陷寨,外有正在崛起的后金虎视眈眈,屡屡犯边,境内更是天灾不断,大将重臣屡遭诛杀,各系统协调困难,政令不统一的情况下,边防情报体系就很难达到初期的水平了,纵使戚帅再世亦无回天之力,最终北京城为李自成所破,其后吴三桂开山海关,引清后入关,明亡!而明朝屡立奇功的“夜不收”也湮灭在历史的尘烟中!


  从历史角度来看,在古代“特种部队”早已有之,由于历史、文化、以及各朝代因当时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其构成规模、活动形式、使用方法,建制架构等都有所不同。但它的军事用途和目的是一致的,在我国军事史上,明代的“夜不收”是比较典型的一支中国古代特种部队,在今天我们研究古代军事、历史和军事战略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意义。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访古河北保定地区文物古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1-20 0

鸱鸮纹——中国传统纹样

东方文化 2024-11-20 十约日志 0

浅谈文物建筑的预防性保护

政策法规 2024-11-18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