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花腰彝随着“海菜腔”的传播知名度越来越高

2019-09-14 15:12传统服饰25944Wanx Lanfgar yif

#三道红


  前面说道,花腰彝随着“海菜腔”的传播知名度越来越高,实际上“海菜腔”主要是在三道红支系中传唱(据说李怀秀和李怀福也是三道红支系,只是因为花腰彝的服饰更鲜艳华丽,所以上台表演时经常穿花腰彝的服饰),三道红支系主要分布在红河州的石屏、建水以及玉溪的通海县,石屏县的花腰彝和三道红交流非常密切,二者语言也相通,但是三道红受汉文化的冲击要更大一些,母语保存情况比花腰彝要差得多。

  三道红这个称呼来源于该支系女性的发饰,未婚女青年发辫用红绒线扎三道盘绕在头上,前面用黑纱帕包裹,后面露出并列的三道红色,故称“三道红”。她们上身一般是外罩五色辫镶边的青领褂或黑,红金绒领褂,内穿白色斜襟长袖衣,下穿青蓝色大口裤,裤脚缝上五彩花边,耳戴银耳环,手戴银手镯,脚穿绣花布鞋。


  已婚妇女的发辫只扎两道红绒线,并以彩色方格头帕罩在头发外,盛装时还要穿马甲或围一块绣花围腰。


  三道红支系的服饰制作技艺和形制比较简单,最能体现民族传统工艺的就是绣花围腰和飘带,绣法也不外乎最常见的平绣和挑花,她们的绣花图案既有彝族刺绣的特点,又能看出受其他民族影响的因素。


  #“两海”地区


  三道红服饰的基本形制在云南彝族地区是分布最广、最常见的,即头巾(包头)+长袖上衣+绣花围腰+长裤,只是各地的头巾包法和绣花图案不太一样。在石建土语分布地区,除三道红支系外,分布于蒙自、开远、个旧、屏边等县坝区和半山区的尼苏服饰也是这种款式。


  这种服饰的分布中心是蒙自、个旧交界处的“两海”地区(长桥海和大屯海),这片区域也是云南最大的坝区彝族聚居地,除彝族尼苏支系外,这一区域的彝族姆基支系和壮族土僚支系也穿这种款式的服饰,在外族人看来几乎是一模一样,只有她们本族人才分得清。

  这一支“尼苏嫫”也非常擅长刺绣,绣法以常见的剪纸平绣为主,但图案十分有特色,与山区彝族差别较大。


  这一支尼苏的服饰款式和刺绣也经历过变迁,而且变化还不小——


  不过随着对非遗和传统文化的越来越重视,一些消失的传统又开始复兴了,比如现在开始有人做鸡冠帽了——


  三道红和“两海”地区的尼苏都有一个特点,他们自身的文化介于彝汉之间,但由于人口占优势,也涵化着周围其他的族群(如蒙自、个旧的彝族姆基支系和壮族土僚支系,石屏的傣族等)。在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居住的地区交通比较便利,受到外界的冲击也更大,不过随着政府和大众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他们也成为了文化保护传承的先锋和第一批受益者。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外界和自身的共同努力下,这些珍贵而独特的文化还不至于失传,依然在传承和发展着。


  #另一种尼苏服饰


  除了上述两种类型,在个旧和建水一带还有三种独特的尼苏服饰,他们的语言也属于石建土语。虽然这三种服饰看起来差别比较大,但也有共通之处,可归为一种类型,这一类型的服饰最大的特点是在长袖上衣外套一件坎肩,以镍币做纽扣装饰,下穿大裆裤,盛装时围一块华丽的银泡绣花围腰,用头巾搭配各色毛线做头饰,全身以黑、红、蓝三色为主。


  这一类型中最常见的是个旧与建水交界处龙岔河流域的尼苏服饰,特点是全身以黑色和朱红色为主色,以拼布、银泡和挑花刺绣图案点缀,用毛线缠在头上,外罩黑布地绣花头巾,胸前坠串珠流苏挂饰。


  个旧保和乡一带的“尼苏嫫”服饰则以黑布为底,大量玫红色刺绣和拼布作装饰,刺绣和银泡的装饰面积更大,头上用更多的彩色毛线混合头发、银链盘发髻,裤腿更加宽大,看起来十分隆重和夸张。


  建水南部官厅、青龙的尼苏服饰也属于这一类,但是绣花面积和衣服配色要少得多,看起来比较简单朴素。


  总的来说,石建土语是彝语南部方言三大土语中,受“汉化”和现代化影响最大的一个土语,母语衰微和服饰简化速度非常快,且坝区的情况要比山区更糟。


  笔者作为从小在这一区域长大的一份子,虽然不是彝族人,但还是对这些服饰各具特色的“尼苏嫫”有着深厚的情感,并且可以肯定地说,很大一部分人仍然在坚守着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些灿烂的民族文化不至于那么快消失。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泰山与中国文化精神

建筑百科 2024-05-17 0

河西宝卷——中国民间文学典范

非遗传承 2024-05-17 0

浅谈宋代建筑的艺术特点与风格

建筑百科 2024-05-17 戴思雨 0

浅谈秦代的学校教育

通识教育 2024-05-16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