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中国少数民族-赫哲族的民居建筑文化

2021-06-28 13:56中国文物信息网14746黄澄 黄任远

  民居是用来挡风遮雨、防雪御寒的,是人类在生活中的创造发明,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地域性。中国民居分布在全国各地,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而且各民族历史传统、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审美观念的不同,因此民居的建筑形式、结构特征、艺术手法也就不同,呈现出淳朴自然和多样化的面貌。


  有关赫哲族民居,史书中记有:“夏则巢居,冬则穴处”,“夏天住撮罗昂库,冬天住地窨子”。赫哲族民居主要有昂库、地窨、马架、鱼楼、霍通、木城等。这些民居受地理环境、渔猎生活、社会政治、观念文化的多重影响,是一种同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同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同民族文化相包容的居住文化模式,具有实用件、分散性、季节性、流动性、古朴性、自然性等特点,表现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和谐境界,体现出从临时性向固定性民居过渡,从木、草、泥为原料向砖、瓦、水泥化永久性民居的转化,反映出赫哲族特有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


  昂库和地窨


  夏天住昂库,冬天住地窨。赫哲族有两种比较古老的居住形式。一种是穴居式的较为固定的住所,一种是临时性的可移动的住所。


  史籍《晋书》卷九七“肃慎”一章中记载:“夏则巢居,冬则穴处”,反映了赫哲族先民的居住习俗。《新唐书》的“黑水靺鞨传”中记载了当时赫哲族先人的居所,在靠近山坡的地方掘成地穴,上面架上木料,用土覆盖,冬天就在里面居住。夏天,打鱼狩猎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搭个临时居住的窝棚。


  赫哲族这种穴居的习俗,从古代一直延续到解放前,时间较长,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是冬季漫长而寒冷,二是由于早期该民族生产落后所致。


  据考古学的资料,如今三江流域靠水边的山上有过许多山城,多达数百处,山城内外分布着密集的穴居坑,特别是七星河流域,这种穴居住所更加密集。这些以城穴居的特点与文献上赫哲族先人勿吉人筑城穴居的记载相符。


  另外一种临时性的住所,现住现搭,这和赫哲人以渔猎为生、居无常处有关,具有游猎和渔猎民族的特征。史书《辽东志》对这种临时简易住房有这样的记载:“人无常处,桦皮为屋,行则驮载,住则张架。”说得十分清楚明白。《西伯利亚东偏记要》一书对这种简易住房的名称,记得更为详尽。书中写道:“冬夏处止之处,取树皮或草为小屋,有安口(桦皮盖的狩猎住),搓罗(草盖有棚捕鱼住),傲苟(甩树皮或布盖,冬行晚宿之所),胡莫纳(桦皮盖的小圆棚,夏天捕鱼住),麻依嘎(不剃发黑巾捕鱼小棚),刀伦阿吉比莽(行船时晚宿岸上的小布棚)诸名”。


昂库


  一直到1945年前,赫哲人还住着穴居的房子——地窨,临时住的房子——昂库。听赫哲老人介绍,地窖,又叫地窨子,赫哲语叫胡日布,是冬天居住的住所,是古人穿地为穴而居的一种发展。这种住所,盖的方法是向地下挖三尺深的长方形土坑,其大小根据居住的人口而定。在土坑中间前后立起柱脚,架上檩子。椽子上端搭在檩子上,下端直接撮在挖的坑边约60厘米处,形成“人字”形架。在上面铺好笤条和草,培上五、六寸厚的土即可。门开在向阳面,门旁有个简单的窗户,早年是用去鳞的鲢鱼皮糊窗户,后来才用纸糊,喷上一层鱼油,既结实又亮堂。地窨后背是马屁股形。如果夏天继续住时,可加上一层草,防止漏雨。一般情况下,因培土较厚,不盖草也不会漏的。屋内有的搭铺,有的搭坑。这种地窖比较暖和,但最多住两年,一般只住一年,第二年冬天以前重盖。到1945年以后,黑龙江边居住的赫哲人已无人常年居住地窨,一般都住上马架子房或土草房了。


  临时性居住的昂库类型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撮罗昂库,是早年渔猎时住的草房。撮罗是尖的意思,昂库是窝棚。它是用很多根木杆子搭起上尖下粗的圆锥形的架子,在上面绑上多道横条子,最后从底部向上一圈一圈的苫草,苫一圈绑上一道细条子压住草根,防止苫房草脱落,这样一直苫到尖顶,用草绳或树皮绳扎住即可。夏季上山打猎时可用桦皮苫房。门开在南面,草帘子盖门,没有窗。昂库里的东、西、北三面就地摆好木杆,上面铺上一层厚草,再铺上兽皮和褥子即可住人,但不能过冬。北面是上位,是老年人睡觉和坐处,东、西两侧是青、壮年坐、卧的地方。夏天在露天燃起篝火做饭,秋季遇到风雨天,不能在露天做饭,可以在昂库内点上火堆,支起吊锅子做饭。


  阔恩布如昂库,是圆顶的窝棚,用直径约一寸的树条,烤成弯钩形,然后按照一定的距离,一根一根地埋在地里,矗立起来,连在一起,形成马蹄形,再顺着绑扎上五到九根杖子,前后两端绑上十字型杖子,使它稳固不动。在架子周围,从下往上层层苫草。这种昂库大的长约丈余,宽七、八尺,高五、六尺;小的长约六、七尺,宽四、五尺,高四、五尺。


  温特合是冬季狩猎时,用许多根直径约六、七寸,高七尺多的杨树,劈成板片,搭盖成圆锥形的住处。它的顶尖留出二尺多宽的出烟、通风孔,在向阳的一面,有一个小门,周围培上四、五尺高的土或雪,后来也有用布围的。


  赫哲入由于长期游动捕鱼狩猎,所以居住的昂库随时搭盖和拆除。有用桦树皮搭成的“塔尔空昂库”,有用布搭成的“保斯昂库”,有用兽皮围成的“那斯昂库”等,其中用草搭盖的撮罗昂库为最多、最普遍。


马架


  马架和鱼楼


  马架子里暖又热,鱼楼子里有吃喝。马架是地窨的发展,赫哲语叫“卓”。这是盖在平地上用土坯砌起来的,在赫哲渔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这种马架搭盖的方法与一般住房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马架的山墙,都是向南背北,房门开在南山墙上,门的西侧各有一扇窗子,房内的东、西两边搭火炕。厨灶设在火炕的南端。


  马架的发展,就是土草房,又叫正房。松花江中游赫哲人住正房的历史,较下游赫哲人住正房的历史要早一些。大约在三百年前,中游就有住正房的赫哲人了。房内一般都搭南北相对的两铺火炕。西炕是连接南北炕的,称“万字炕”。赫哲人认为“西方为贵”,所以西炕放有祖先、神灵的牌位,以表示尊重。西炕不能随便坐躺,尤其是来月经的妇女和戴狗皮帽子的人,都不能坐这个炕,以免冒犯或玷污了祖先和神灵。烟囱是用空心木或者用“拉哈辫”垒在东西房山墙的两侧,也有的将烟囱垒在房门两侧屋檐下。以上说的是一般人家的正房。富裕人家的正房比较阔气。五间正房,都是用青砖砌的墙。屋脊板、门窗上都刻有雕花和花纹。窗户有玻璃,室内纸糊天棚,油漆地板。炕沿、围墙、隔扇上也都描绘花纹,刷上油漆,十分美观。除正房外,还有东西廂房、仓库和碾磨房,有大小门楼,房前有很大的庭院。


  到1945年前后,赫哲人住的全是草苫屋顶、坐北向南的正房,无厢房。一座房多是两间或三间。两间房的家多以东屋做外间,西屋住人。外间中间隔起来,里面做厨房,外面做过道。两屋搭炕,人口多的搭南北炕,西边还有一窄条西炕。在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上,赫哲人是十分讲究的。如果是三间房,老年人就住西屋,如果是两间屋南北两铺炕,习惯上老年人住南炕,如果仅一铺炕,老年人就住炕头,未结婚的小儿子、小姑娘挨着老年人,大儿子和儿媳睡在炕梢。


  正房的东侧,盖有“鱼楼子”,赫哲语叫“塔克吐”,主要是为储藏鱼条子、鱼披子、捕鱼工具而建的,但也可以做一般仓库使用。夏季在屋内睡觉感到闷热时,鱼楼子凉爽,也可以睡人。鱼楼子一般都是用四根或六根支柱做柱脚,周围用圆木段刻成的一个离地面三尺多高的小屋。也有的周围用柳条编成篱笆墙。小屋前有小门和木梯,便于上下。


  霍通和木城


  万里霍通不几家,道南道北老陈家。据赫哲族老人说,早年赫哲人以渔猎为生,大多数住在沿江一带,相隔几里、十几里或几十里才有两、三户或三、五户人家,稀稀落落。这种说法和他们口头流传的俗语是一致的。


鱼楼子


  霍通,是赫哲语,意为城或较大的村落。这是赫哲族口头文学伊玛堪中常用的词,指的是额真(城主)所管辖和居住的地方。四周有土围墙,东西南北有大门。这里居住着很多百姓,有打猎的、捕鱼的、熟皮子的、做买卖的。部落的英雄莫日根作为城主,统管霍通里的百姓。从历史上看,赫哲族部落生活在当时称为五国部的剖阿里、奥里米、越里笃、盆奴里、越里吉各部所聚居的地方,赫哲人将部落聚居地也称霍通。五国部居民与大辽往来频繁,在五国部奥里米部即同仁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开元通宝”和绥滨三号墓群中出土的砺石(即制作楛矢石砮的原料),唐宋以来流传的绸、镜、银钗、耳坠、玉石透雕飞天,绣金线茶花罗等物品,都是当时霍通的繁荣与中原文化关系密切的实证。到清代,赫哲人聚居的霍通有三姓(依兰哈拉霍通)和宁古塔(宁古塔霍通)。


  木城,是当时交纳贡品和交换物品的赫哲人临时聚居地的大型交易场所。大约在十八世纪二十年代,三姓副都统在黑龙江下游普禄乡设置了“赏乌绫木城”,用木板、木棍围起来的长方形建筑,里面没有住人的帐篷,只有交换物品的场地和官员休息的场所。住人的船只和临时帐篷撮罗昂阔,都搭在木城的周围。日本人间官林藏著的《东鞑记行》对木城的概貌有详尽的描绘。清代,除了“赏乌绫木城”外,还有依兰城和宁古塔城也是当时赫哲人的交易场所。赫哲人每年到这三处进贡上等貂皮,用皮张鱼干换取酒、烟、布匹等日杂用品,小米、苞米碴子等粮食。十九世纪初,每年参加以物易物交易的人数达千人。


反对 1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赫哲族的占卜习俗——筷卜和卵卜

非遗传承 2022-02-07 时代记忆 0

推荐更多

盘点不同时期的鸱吻

建筑百科 2024-12-20 0

江西赣州客家围屋的古老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2-20 0

古代文人书房如何布置?

东方文化 2024-12-18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