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古代服饰文化——官服与戏服

2021-05-21 09:33网络17760

  古代官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礼服;戏曲服装简称戏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呈现。两者间有一定的联系,也有各自的体系。


  古代官服和民服的区别,是质料、色彩、花饰等构成的差别。官服用绸、缎、锦、绣、绢、绮等料;民服大多以布作料,故百姓称“布衣”。颜色也有等级区别,例如唐代皇帝着黄袍,官员按品级分别着紫、绯、绿等颜色的袍子。有的朝代,未做官的要穿白衣,故百姓也被称“白衣”。花饰图案,更有讲究。有的朝代皇帝穿龙袍,皇后着凤服;还有朝代皇帝戴天平冠,皇后及官夫人戴凤冠。



  唐代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据史书记载以及考古发掘证明,唐代纺织业很发达,能生产绢、绫、锦、罗、布、纱、绮、绸等。其中,丝织品花色繁多,光彩夺目,为服饰制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唐代服饰的特点是:官服质地款式更加讲究,形制富于变化;胡服颇为盛行,女服艳丽多彩。


  唐代官服品类繁多,加上皇帝的服饰,计有三四十种。白居易《琵琶行》中提到的“青衫”,是闲职或下级官吏的衣饰,在官服中等级较低。衫的样式和袍差不多,也用圆领大襟,穿时里面不用衬领,露颈于外。衫的袖子则以宽博为主,但与衫长比例匀称。文儒所穿者以长衫为多,其长过膝。颜色也是区分尊卑等级的一大标识。唐代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州级”长官,如刺史等,不管品级如何,一律着大红袍。所谓蟒袍,是上面绣有蟒形图案的长袍。一至三品为九蟒五爪,四至六品八蟒五爪,七至九品五蟒四爪,不入正统之流的也是五蟒四爪。还有补服,是加在蟒袍外的外套,文武官各不相同。


  清朝时期,官服原则上都是蓝色,只是在庆典喜庆时可以绛色。清代官服还有一种外褂,平时乃红青色,着素服时,则选用黑色,表示庄重肃穆。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戏曲服装也有严格的界限,不同身份和官职的戏曲人物的服装颜色、图案等级也很分明,故戏班历来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规矩。而翎子的搭配和妙用,也是一大特色。


  翎子是京剧等戏种戏服中一个重要的装饰,一般是用雄野鸡(野雉)的尾部长羽制成,故又称“雉毛翎”。翎子长度可达五六尺,颜色光亮艳丽,戏曲人物插上它,更显得英姿潇洒。翎子可不是乱插一气的,一般而言,正统人物和文职官员不插翎子。


  例如演《三国演义》戏本,刘备代表正统王朝的“汉室”,故蜀兵将官都不插翎子。可曹操的魏军和孙权的东吴军中,吕布、周瑜、张郃、夏侯渊等人物都插翎子。武艺高强、英姿飒爽的女将也插翎子,像穆桂英、樊梨花等戏曲人物。舞台上的番邦人物,起义首领或草莽英雄等,也都可插翎子。比较有趣的是,大闹天宫、自称“齐天大圣”的美猴王,既不是“正统”,也可看作草莽英雄,服饰上自然也有翎子。



  据说,翎子早先用来表示舞蹈动作,先前是拿在手上的,后来才改为插在头上,这情形远在周朝就有了。戏曲人物头插翎子,有装饰美,还通过不同技巧动作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张力。翎子功就包括了掏翎、衔翎、挑翎、竖翎、甩翎、摆翎、抖翎等技巧。像京剧《群英会》中的周瑜,当他行苦肉计、下令打黄盖后,见诸葛亮不露声色,便气得怒火中烧,咬牙切齿,圆睁两眼,拔剑要杀诸葛亮。此时,周瑜便用掏翎和衔翎、挥舞头上翎子的动作来表示他此时的怒意。当感受到诸葛亮洞察其意时,他神情震惊,翎子也直竖起来,尾梢不住地颤抖,暴露出内心的恐惧不安。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古代服饰及戏曲文化,至今仍在熠熠闪光。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也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的轨迹,它们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香——古人的生活搭子

东方文化 2025-01-13 沈小香 0

中国古建筑乾清宫的色彩有何寓意?

建筑百科 2025-01-11 周乾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