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江夏堂黄氏名人——峭山公故里

2021-05-11 14:48古建家园9862花下

  黄氏为何要冠名“江夏堂”?这还得从古黄国、古江夏郡的精神源头上说起。古黄国在河南潢川,建于夏初,历经夏、商、周三个王朝,生存了1500余年,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被楚吞并。黄氏子孙以国为姓,除一部分留在黄国故地外带着亡国的沉痛散居四方,其中一支迁居湖北江夏。


  江夏郡——始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名武昌郡,东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复称江夏郡。至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历经八个朝代,共计807年。


  黄氏亡国后,经过300余年的风风雨雨,这支世居江夏的黄氏开始崛起,黄歇以其天才当上了楚国宰相,封为春申君,成为战国四君子之一。各地黄氏以他为耀,纷纷聚集于江夏,结束了离乡背井的艰苦生活,使长期分散的手足得于团圆。至此,江夏成了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黄氏称江夏为第二故乡,并以江夏郡“江夏”两字为堂号,称“江夏堂”。黄歇也被尊为江夏黄氏上始祖。



  到了东汉,大孝子黄香,名闻遐迩,才倾天下,黄琼、黄琬位列三公,名震宇内,江夏黄氏臻于极盛,如日中天。经过辉煌灿烂的汉魏时代,自西晋末叶至隋末,社会大动荡,汉民族大迁徙。


  黄氏出现两支主宗分流:一支由江夏向东南迁至浙江金华,形成历史上著名的金华黄氏;另一支自江夏先北迁河南光州固始,然后于隋唐五代迁居福建邵武,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邵武黄氏。之后,江夏黄氏不断向外播迁。


  自峭山公送子下江南后,峭公裔孙徒步大江南北。至明清,隋着海上运输的发展,黄氏裔孙形成庞大的黄氏群落,东渡或南渡海外,迁居港澳台、东南亚及欧美各国。


  黄氏裔孙慎终追远,不忘祖先,凡居世界各地从江夏分支出来的黄氏以“江夏黄氏”为荣,悬挂“江夏堂”牌匾。所以,“江夏堂”的堂号遍布天下,“江夏黄氏”誉满环宇。



  黄峭,双名黄峭山,讳岳,字仁静,号青岗,生于唐咸通十二年(871),卒于后周广顺三年(953),享年八十二岁。早在唐朝中叶,黄峭的曾祖黄膺为避战乱,始发于河南光州固始,千里迢迢来福建浦城,其孙黄锡成了和平黄氏的开基祖。


  黄峭即为黄锡之子,年轻时任过千夫长,千户侯,唐昭宗时任工部侍郎。他正真善良,为官清廉,兴学重儒,于家乡和平镇办“和平书院”,此举当时得到各乡的仿效,传为佳话,黄峭共娶三位夫人,即上官氏、吴氏及郑氏,各生七子。


  黄峭自幼激励他们自强自立,有所作为,在其八十岁寿辰时,遣子十八(留三人孝敬各自生母),带着家谱,出外自谋生路,创立家家业。黄峭的儿辈果不负父亲的重望,在异地发愤图强,兴旺发达,卓有成就,子孙遍及海内外,成为一支旺族。



  黄氏峭公祠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祠为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式天井院,坐东北,朝西南,硬山顶,三山式斗砖封火马墙,穿斗式构架,单进殿,面开五间,为18.7米,进深共28.1米,有正厅、天井、廊道和下廊,左右各有一厢房,雕梁画栋,穿斗式梁架,正厅供有黄峭及三夫人、二十一子牌位。主体建筑完整,具有明显的清代建筑风格,古朴且具地方特色。


  《江夏黄氏峭山公宗史》记载了峭山公后裔较早时候的迁徙路径,迁徙的足迹几乎遍及大江南北,其中以福建、广东、广西、江西为最多,最远延伸至云南、贵州、山东、辽宁和东南沿海及港台。黄姓的子孙们之所以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能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除了“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则故乡。”的祖训和温厚恭良品质,应当说与黄家家族人才辈出是分不开的。





  黄峭作为晚唐五代的一位历史人物,创办书院,造福桑梓,培育人才,教育子孙不靠祖荫、自强自立、开拓创业的精神,至今犹具有现实意义,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千多年来,峭山公故里虽经历史沧桑的洗礼,但先祖遗址和文物犹存,座落于邵武市和平镇的黄峭墓,黄氏峭公祠,和平书院均已被当地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闽、粤、赣、浙、桂、琼、黔、滇、川及台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黄氏后裔,长途跋涉,来到和平镇寻根认祖,祭拜祖宗。黄氏峭公祠作为历史名人的纪念建筑,已成为联络海内外黄氏的纽带和桥梁,促进各地后裔的联谊活动,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其潜在的价值远非仅是一处历史文物价值可比拟。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盘点不同时期的鸱吻

建筑百科 2024-12-20 0

江西赣州客家围屋的古老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2-20 0

古代文人书房如何布置?

东方文化 2024-12-18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