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明代服饰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展示

2021-02-15 09:30文物天地月刊11030于芹

  山东博物馆收藏的明代传世服饰,色彩之鲜艳、材质之典型、纹饰之华美、工艺之精湛、款式之齐全、体系之完整、保存之完好,为“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提供了良好的展品基础。深入研究和解读这些文物,更好地反映明代服饰文化的深刻内涵,才可策划出一个有深度的展览。


  一、明代服饰的分类与展览单元的划分


  “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中单元的划分,基于明代服饰文物的分类:


  1.“垂衣天下治”


  此讲官员制度中明确规定的服装的类型。大明王朝自建立之初,即着手制定一系列典章制度。服饰制度从洪武三年(1370)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经过多次修定才最终确立。明代服装既继承了汉、唐、宋、元的基本形制,又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突出了贵贱有别、上下有等的特点,集中体现了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


  2.“华锦庆嘉时”


  明中期以后,天下安定,休养生息。生活富足使宽仁行政成为人心所向,良工巧匠使华美奢侈成为服饰新潮。用于时令节日、寿诞、筵宴、婚礼等吉庆场合的“吉服”呈现了新的特点。吉服式样繁多,有圆领、直身、道袍、贴里、袄裙等;用色明朗,多用大红等喜庆色彩;纹饰繁缛,常采用吉祥图案或应景题材,其文化意蕴深厚。其中,蟒纹一类的高等级纹样,被朝廷用作赏赐的荣誉象征。吉服大量运用提花、妆花、织金、刺绣等工艺技术,绚丽多彩,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图二 《徐显卿宦迹图》之《皇极侍班》


  3.“香霭入长裾”


  此讲制度规定以外的相对自由的日常休闲起居着装。明前期便服较为简洁,中后期经济繁荣促使人们审美观念趋向多元,便服款式日趋繁多,男子便服主要有道袍、直身、贴里、襕衫等,女子便服以衫、袄、裙、比甲等为主。这种单元分类,既和明代服饰的规制相对应,也符合人从外在的、规矩的法则,到内心追求自由平和的过程。


  二、明代传世服饰的特点及相应的展示方法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丝织业的进步,明代服饰在色彩、面料、款式、结构、纹样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这些本质的特点是展览中要重点表现的。


  1.色彩


  传世服饰较出土服饰的可贵之处主要在于:传世服饰忠实地保存了原有的色彩。比如山东博物馆藏赤色朝服的赤色。《明实录》记载,洪武三年,明太祖诏考历代服色所尚,礼部奏言:“历代异尚,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尚黑,汉尚赤,唐服饰尚黄、旗帜尚赤,宋亦尚赤。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以为治,服色所尚,于赤为宜。”太祖从之。“赤”是一种朱红色,在甲骨文里,赤上面是“大”,表示一个大人,下面是火的形象,表示一个火堆,其本义是人在大火边跳舞,照得全身通红。《说文解字》则以五行理论来解释:“赤,从大,从火,南方色也。”南方,属火,与红色相配。“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中的赤纱朝服是明代赤色的标本,我们通过它能准确了解什么是“赤”色。大朝会,正旦、冬至和万寿圣节举行,从《徐显卿宦迹图》(图二)看,参加大朝会(正旦、冬至和万寿圣节举行)的各级官员,除锦衣卫及侍卫将军外,均身着红色朝服。远远看去,赤衣成阵,映如云霞,场面蔚为壮观,令人深刻印象。


  2.质地


  “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中服饰的面料大多是纱、罗、绢、绸及妆花织物和织金织物等,这些材质的组织结构不同,观感不同,触感更不同。唯有提供丝、锦、绫、绢、缂丝等面料样本(图三至图六),让观众亲手触摸,才能让观众更好地辨别和区分不同丝织品不同的组织结构。


图五 展览中的服装面料样片


  3.纹饰


  中国人的礼制观念、伦理习俗、审美情趣构筑了独特的服饰文化内涵,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服饰的图案上。明代服饰的图案有很强的符号性、象征性、寓意性,祥云纹、万字纹、如意纹、龙凤纹和百花、百兽等纹样都蕴含着吉祥的寓意,寄托安居乐业、夫妻好合、多子多孙、多福多寿等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图七 莽纹


  孔府旧藏明代服装,其纹样不管是织就还是绣成,均华丽精美。尤其是吉服部分的纹样,更具特殊意义。无论是蟒、飞鱼、斗牛还是麒麟,这些纹样远看都和龙有几分相似,其分辨的方法在于细微之处:龙和蟒(图七)的区别在于爪的数量是五还是四;飞鱼(图八)和蟒的不同在于尾巴是鱼尾还是火焰;蟒和斗牛(图九)的辨别关键看角是直还是弯;麒麟(图一〇)与其他几种纹样比较好区分,但蟒化的麒麟还要看其独特的牛蹄才能确认。


图九 斗牛纹


  这些知识,观众感兴趣并且需要了解。展览对服饰纹样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手工绘图,特别是把位于领围四周的柿蒂型内的图案进行拼合(图一一),让观众看到图案的全貌。还通过科技手段进行提取并播放,播放屏四周加装镜面造成万花筒般迷幻的效果,将服饰之美、纹样之艳表现得淋漓尽致。


  4.工艺


  明代服装的工艺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妆花和织金。妆花织物的特点是用色多,色彩变化丰富。在织造方法上,是用绕有各种不同颜色的彩绒纬管,对织料上的花纹做局部盘织妆彩,颜色变换自由。所谓“织金”,就是织料上的花纹全部用金线织出,也有用银线织成的,统称为“织金”。织金中的金线有片金和圆金之分。采用妆花和织金工艺制作的面料,华美富丽,这些工艺在展览中都有详细说明。鲁绣,在“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中让人刮目相看。鲁绣,又称衣线绣,与苏绣等的最大区别是所用绣线是不劈线的缝衣线。这种绣法绣出来的“明白纱花鸟裙”色泽典雅,一派清新自然的气象,深受女孩子钟爱。再现鲁绣风采,重塑鲁绣辉煌,是展览服务当下并作用于当下的一个切入点,由山东博物馆鲁绣研究中心复仿的“明白纱花鸟裙”在实物旁对照展示,更加直观和清晰。


图一一 拼合图案


  5.款式


  服装的款式是观众尤其是古代服饰爱好者特别关注的但由于文物和展柜限制,展览往往只能展示服装的正面。为弥补此不足,我们将服装的背面照片和结构图(图一二)标示出来,或采用多媒体进行三维立体展示,观众可自由触摸、放大或旋转360度细看。对于一些重点展品制作有裁剪图,爱好者可按图裁制,自己做出明代服装,真正做到让衣服穿起来、让文物活起来。


  三、还原服饰文物的实用功能


  服装具有实用功能,是什么人穿、在什么场合穿,又如何穿、如何搭,展览中要交待清楚。


  1.穿着者身份


  穿着者的自然特性最基本的是性别,相应地,服装是男装还是女装,展览中必须做标注。对于明代服装来说,穿着人的社会身份,包含着更深层的历史文化内涵。隋唐以前,以印绶的颜色区分官的阶品,隋唐以降,品官服色取代了印绶制度,社会上对等级地位的判别标准逐渐由印绶颜色转向官服颜色。明代服饰制度较之前代更加突出皇权,加强皇威,并以儒家思想为基准,进一步强化品官服饰之间的等序界限。在官服当中,充分利用色彩和冠梁、图案等,最大限度地表现品官之间的差异,达到使人“见服能知官,识饰而知品”的效果。比如,大家熟知的以禽兽补子来区分文官和武官身份及等级的方法,在明代得到进一步完善并登峰造极。在展览中,我们对补子图案和官员品阶的对应关系做详细的介绍,有助于观众了解等序森严的官阶制度,这是明代服装华丽外表下的真正内涵(图一三)。


图一三 云鹤方补


  2.穿着的场合


  明代服饰制度,对于服装的穿用场合做了很明确的规定,尤其是官制服装对穿用的场合有既繁琐又明确的规定:朝服,《明会典》记载,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降、开读、诏敕、进表、传制时,官员穿朝服。公服,在京文武官员每日早朝奏事及侍班、谢恩、见辞之时穿公服,在外文武官员每日清早公座时穿公服。后改为在京文武官员只在朔望日具公服朝参,外任官则初莅任望阙谢恩时穿公服。常服,明代官员日常处理公务时所着的服饰,由乌纱帽、团领衫、束带、黑靴组成。团领衫最主要的特征是补子,也称补服。忠静冠服,明代文武官员的燕居之服,定于嘉靖七年(1528)。明代命妇冠服,分为礼服和常服两种,礼服用于朝见君后、参与祭祀等大典。这种官员的着装情况随场合的不同而变换,借助于官员的《宦迹图》来理解是最好的选择,比如《于慎行宦迹图》。于慎行(1545~1607),明代文学家、诗人。他的经历可谓三起三落、沉沉浮浮,《于慎行宦迹图》中,既可见他正襟危坐,又可看到他锦衣还乡,也可见他长衫飘飘、闲云野鹤,不同的场合着不同的服装,以貌取人、以装识人,并非错判。


  3.穿着的顺序


  这也是观众非常感兴趣的。文物不是死的,尤其是服饰,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服装文物不能只摆在展柜里,要让观众了解怎么穿、怎么搭才是对的。比如朝服的穿戴顺序:朝服的里面穿什么样的中单,怎样系革带,什么时间挂大带,如何戴梁冠,着哪种款式的鞋等等,都以多媒体的形式生动地展示出来。另外,圆领补服和褡、贴里一般是一套服装,可叠加穿搭,也以图示表现出来,使观众一目了然。


图一五 蓝章朝服像


  4.服装的搭配


  明代官员的腰带,是明代服饰中的重要角色,按品级佩戴。明代除了朝服的革带后面没有玉块外,其他类的玉带镶嵌的带銙的数量不少于20块,这些玉板加起来长度超过人的实际腰围,所以明后期很多腰带都虚悬在腰部,俨然变为装饰,取其严正威严之意。玉带的重量很大,为了减轻重量,很多腰带采用雕刻的方式,使玉带既美观又轻便。展览中的山东博物馆藏明白玉透雕玉带板(图一四),共20块,透雕麒麟、松竹、花鸟纹。带板宽5、总长75厘米,分为两段,一段重为525克,一段重为298克。目前革带已残失,如果加上革带的重量,估计已超过1000克。说明牌上标注出重量,就是对预设的观众问题进行解答。


  此外,着装是有季节性的,展览不仅选有薄如蝉翼的纱质夏季服装,也有加里夹衬的冬季服装。关于服装的整理和收纳,展览中也有涉及,如选用馆藏的熏香和熨斗等器物来表现。


图一六 蓝四世祖于夫人像


  四、有图有真相


  历史是人创造的,服装是人穿用的,如果离开人,展览就没有灵魂。“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中,有几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里,既有官阶比较低只能戴二梁冠的即墨蓝章,也有贵为二品的阙里衍圣公。


  蓝章(1453~1525),字文绣,号大劳山翁。朝服像(图一五)中蓝章头戴梁冠,身着朝服,腰悬玉佩,双手持笏。梁冠为二梁,冠额饰獬豸。蓝章为贵州道监察御史,正七品,獬豸是监察御史执法官的象征。展览还选用蓝章母亲(图一六)的凤冠和霞帔像,以说明命妇礼服。边贡(1476~1532),字庭实,号华泉子,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画像中边贡头戴展脚幞头,身着圆领右衽绯袍,朱衣方幞,正立如鹄,双手持笏,着单挞尾革带(图一七)。展览还选用两幅毕自严画像,一为着红色补服的常服像,一为头戴方巾、身穿蓝色道袍的课子图(图一八)。


  晚明时画像在官宦之家尤其盛行,画像多着蟒龙锦簇的吉服盛装。衍圣公画像是以孔府旧藏服饰为主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必不可少的选项。第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贤,身穿大红色过肩蟒袍,腰束革带,足蹬皂靴;继配夫人张氏,头戴珠翠翟冠,身穿大红色云肩袖膝襕蟒袍,袍内穿黄色竖领长袄,领口镶白色护领,袄内穿官绿裙,饰云蟒海水江崖纹,腰束镶宝石革带。


  另外一幅大红色过肩蟒曳撒吉服像(图一九)则不只是因为吉服美像主才穿着,而是因为像主的身份就是锦衣卫。黄培(1604~1669),字孟坚,号封岳,山东即墨人。他曾于崇祯年间任锦衣卫指挥佥事,历官都指挥使,例授金吾将军。可悲的是,当年董其昌在画像上题的“肘佩黄金印,身藏白玉壶”的那个春风得意的黄培,入清以后被冠以反清复明的罪名处死,“宽袍大袖,延用前朝服制”也是其被指控的罪状之一。


图二〇 钱复绘邢玠像


  画像的升级版则是把画像活化,如钱复绘邢玠像(图二〇)。邢玠(1540~1612),字搢伯,山东益都(今青州)人。官至兵部尚书,曾率雄师数万援朝抗倭。画像中邢玠头戴华阳巾,身穿蓝色云肩通袖膝襴蟒袍,腰束钩绦,足穿大红履,手持如意。展览中将此场景进行实景还原,将邢玠做成蜡像,则是有图有真相的加强版,更加真实和直观。


  衣冠载道,服饰是华夏文明的具象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既体现了外在的规范,也反映了内在的素养。“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的策划和设计,基于明代服饰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传统,根之深,叶之茂,服饰文化渊远流长,展览才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中国服饰文化——魏晋南北朝的服饰特色

魏晋南北朝 2024-09-20 李思雨 许诺 0

推荐更多

中国古建筑屋顶的脊饰类型

建筑百科 2024-10-07 0

中国古建筑中的小构件大学问

建筑百科 2024-10-06 0

故宫太和殿的楠木从何而来?

建筑百科 2024-10-03 0

中国八大传统特色古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0-02 0

古人如何过“国庆”?

历史解说 2024-10-01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