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石经
西安碑林博物馆
年代:东汉|材质:石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后,儒家经籍被奉为典藏,成为判断是非标准与决策依据。儒学被定为官学,必须有一部标准本作为评定正误的依据,然而,皇家藏书楼里的标准本“兰台漆书”却由于腐败而遭偷改。
鉴于此,蔡邕向汉灵帝提出校正经书、刊刻于石的奏请,获许。蔡邕主持校定六经工作结束后,以小字八分将校正的经文书于石碑,刻于熹平四年,称熹平石经。历时9年,共刻7部经典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并《公羊》、《论语》二传,于46块石碑之上,字体一律采用隶书,故又称“一体石经”。
1933年,于右任为抢救文物,慨然以四千银元从洛阳古董商人处买来一块略似三角形的东汉刻石,刻石为双面,一面刻《周易·家人》迄《归妹》十八卦,存二百八十六字;另一面刻《文言》和《说卦》,存二百零五字,经关中著名史学家张扶万确认此石为东汉《熹平石经》的一部分。且是数十年来出土《熹平石经》残石中字数最多一块,向来为书法界、考古界所珍视。
1940年,抗日战争形势紧张,于右任为确保碑石安全,将其由上海转运至西安,后捐赠于西安碑林。
《熹平石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印刷术发明前的一种图书编辑出版活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订误正伪,平息纷争,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开创了我国历代石经的先河,用刻石的方法向天下人公布经文范本的做法,自汉后之后又有过六次刻经运动;启发了捶拓方法的发明,捶拓技术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因此,石经对印刷术的发明也有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