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非遗中国】非遗文化存活有“秘诀”

2017-08-31 14:28民族时报9782

  建水紫陶、乌铜走银、剑川木雕、彝族刺绣……非遗产品给云南省2017年文博会奠定了文化基调。


  非遗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审美习惯“活”的显现。怎么让它不脱离生活,让它“活”下来?记者通过文博会在非遗传承人身上,找到了一些存活“秘诀”。

136568506_15040885646681n


  提高非遗产品经济效益


  非遗包含很多方面,其中一部分已实现产业化发展,如传统手工艺。


  建水紫陶的名气享誉国内外,制作工艺也写入了国家非遗名录。马成林是这项技艺的传承人,他自幼酷爱民间美术,他告诉记者,生活所迫,就想着靠做陶来讨生活,“社会在推着我们往前走,2009年成立红河州建水县成林紫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以来,营业额不断提高。”马成林说,“只要有钱赚,就能吸引年轻人来学。现在市场还比较好,很多人都愿意来学这门手艺。以前还担心这门手艺会失传,现在我感觉这个手艺还更加完善了。作为传承人,我有义务把这们手艺传下去。”


  勐海县勐混曼召傣族传统手工造纸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岩罕囡说:“勐召村整个村都造纸,因为纸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较高,村里不少年轻人不愿意出去闯,就在家造纸。他们愿意来学傣族传统手工造纸比较难得,傣族手工造纸能传承800多年就是因为有经济收入,大家都愿意来学。”


  勐海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产办主任黄志军认为,要让非遗项目传承下去,最主要的就是要保障传承人的生活,生活保障了才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传承人坚守这项技艺,部分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如果这项技艺能带来财富,自然而然能吸引更多人来学,传承难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突破传承瓶颈后继有人


  “百年字号,祖传技艺”常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诩的词语,也是极为吸引人的广告词。至今,家族传承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主要传承方式。同时,也是制约非遗传承发展的瓶颈所在。


  “传男不传女”“传长门不传旁门”“传内不传外”这也是时代使然。但这种世代单传逐渐造成了今天“人走艺绝”的危机。


  如何突破瓶颈,避免“人走艺绝”?


  临沧市委文产办主任张云祥认为,家族传承也有其优势,可以保持祖传技艺的纯正、正宗、地道,不变异、不变质、不变味,但是风险性较大,因此要想办法鼓励这些传承人带徒弟,实现这门手艺的传承最大化。


  “我自己带着徒弟,只要他们想学,我都教,这门手艺可以说是独家的,但列入非遗,就是全社会的。每个人都会老去,但是这门手艺不能后继无人,”丽江永胜珐琅银器传承人谭志平说。近年来,他通过展览、讲学、公司、网店等形式,全力推动永胜珐琅银器“走出去”。

136568506_15040885714651n


  交流合作注入“新血液”


  非遗与群众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但是,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逐渐变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在日渐消亡的过程中。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非遗不是原封不动的固态保存,而是要融入现代生活,创新发展。创新就要多走多看,多交流学习,不断有‘新血液’的注入才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最佳方式。”普洱市文产办主任施文艳说。


  来自文山州广南县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凤仙,是做民族刺绣的,她说,“我非常珍惜每一次展出或者培训的机会,可以和省内外的同行相互借鉴学习,楚雄的民族刺绣做得比较好,我们经常一起交流,在交流中就会有新的想法,然后我们做出来的产品也更加精细,门类也逐步多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DNA。让非遗存活下来,除了加强交流学习,不断加入新元素,人才培养也是重要一环,要紧跟时代,体现非遗项目的价值所在,让传统手艺重归生活,并将其融入现代社会。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非遗中国】芜湖铁画锻制技艺

非遗传承 2017-08-29 0

推荐更多

中国茶文化|《茶经》中的火器

茶道 2024-09-10 陈明双 0

凤鸟纹——中国传统纹样

东方文化 2024-09-10 0

徽州民居马头墙、牌坊的文化渊源

建筑百科 2024-09-09 王芳 陈敬 0

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简史

历史解说 2024-09-06 未冬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