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建筑行业信息化还有哪些“痛点”

2017-07-20 09:59建筑时报9525
06K58PIC9Fw_1024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建筑企业尝试引进使用计算机辅助办公开始,建筑行业信息化已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单机与工具软件的使用,局域网与专业系统的应用,互联网与协同化、集成化应用等几个阶段。近10多年来,在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施工企业、IT服务商等的大力推动下,行业信息化步入发展快车道。但整个行业信息化发展由“部门级”系统应用,过渡到“企业级”系统应用,达到数据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应用目标,依然还有不少“难点”、“痛点”,可能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痛点”一:从信息化视角来看,对工程建设行业特性的认识和研究严重不足。管理与信息技术属于两个不同领域,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在管理上建立了十分合理的制度、流程、标准,并不意味着能在信息系统中合理实现。建筑业具有产品形式个性化和多样性、生产地点不固定、机械化程度低、人员多变、管理模式多样、管理灵活度高、标准化基础薄弱等特点,整个行业的标准化本身也是一项复杂长期动态的系统过程,甚至难以固化。因此,从信息化视角,去审视研究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特性和商业逻辑,似乎是决定行业信息化方向和路径选择的重大问题。这一点,显然整个行业研究积累不够,不然无法解释这些年举行业“洪荒之力”推动信息化,收效依然不理想。

  有企业家做了个假设:如果他精通信息技术,能做架构设计、写代码的话,他自信开发出的系统一定是最符合企业实际,最好用的。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在现实中是小概率事件,但一定程度能反映信息技术与行业特性、企业管理相融合,即是我们常所说的“管理逻辑+技术平台=融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对等式左边的“管理逻辑”研究不够,使得和“技术平台”加不起来,无法在实践中融合,发挥出应用优势与作用。

  “痛点”二:信息化非一朝一夕之功,各个阶段难以超越、跨越、跳跃。这一点在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中似乎都得到一定验证。诺兰模型就认为,信息化具有“按照发展阶段循序递进,不能超越、跨越、跳跃”的发展规律。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管理基础,不同的信息化内容,体现出不同的本质特点。采取与各个阶段特点相适应的方法和策略,来推进信息化,可以缩短周期,少走弯路,但各个阶段难以超越、跨越、跳跃。

  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过程中,也许伴随着观念的变化、技术的进化、组织的变革;包括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行业管理“语言”的统一,行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呈现阶段性演进,但似乎难以跨越。

  “痛点”三:做信息化的思维方式,与施工建设的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差异。施工建设接触的更多是实物,图纸、标准和规范在先,是按图建造,有标准答案,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更多是如何做好确定性的事;而信息化则不同,更多是信息、流程、管理、制度等无形的东西,背后联系着是人的行为和习惯,没有唯一标准的答案,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更多是选择、拆解和整合不确定性的事。两者似乎天然上存在较大差异性。

  此外,信息化本质上是透明、平等、开放、共享,是去中心化;而目前工程建设行业整体而言,还是等级意识、层级观念、从上至下、本位主义更浓厚的一个行业,两者在天然上有不相容之处。对此,调研中,有企业家就感叹,他说,看来搞信息化和搞施工建设还不是一回事,施工建设更像是“任务型”,凭着经验,照着图纸,大概就差不多;信息化好像是个带有“创新”型的事情,不是简单花气力,加投入就一定能做好的。

  与之相关的有个行业信息化人才的问题。在行业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人才积累不足的情况下,尤其是复合型、宽口径人才稀缺的情况下,推动信息化的难度可能而知。

  “痛点”四:是行业条块分割、设计施工分离等体制问题,造成行业形成通用“语言”先天不足。在实践中,这种不足体现在行业性的管理共性难以抽象出来,形成统一的标准,相应的,企业的标准化基础和水平不高,推动信息化的难度就更大。

  “痛点”五:关于信息化与标准化的关系。信息化与标准化的关系,一般来讲,需要一定的标准化才能搞信息化;反过来,信息化也对标准化形成倒逼作用。但工程建设行业的基本特性之一,也许就是不可能像制造业那样,做到全部标准化,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法标准化的,这也许是做信息化的前提。这就需要在信息化实践中,不能为标准化而标准化,为信息化强制标准化,从而脱离现实基础,偏离信息化的目的。或许现实可行的思路办法是在技术架构设计中,做某种转换和设计,在信息化和手工作业中寻找到某种平衡点,使得既能提高效率,又不偏离管理目标,在实践中还能用的起来。目前,有少量企业在这方面做了不错的探索。

  “痛点”六:信息化的推动需要一个团队。信息化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多个方面、多个层级、多个群体,是个不折不扣的系统工程。因此,信息化需要一个团队,包含企业的决策层、分管领导和IT部门三个方向的力量。三方力量共同发力、持之于恒、不懈努力,才能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需要说明的是,三方力量代表了推动信息化的三个视角、三种定位、三种诉求,体现的是上下结合,兼顾统一的原则,确立的是上下都认可的管理逻辑和运行规则。因此,现实中,三种力量、三种视角可能聚象成三个人,也可能是更多的人的组合,也可能是更少的人的组合,总之信息化要落地,体现三方视角以及都接受、可执行的规则的团队是不可或缺的。

  对此,曾任中建总公司总经济师的鲁贵卿形象地总结为信息化“三只手”,即思路清晰、态度坚定的“一把手”(即决策层);充满激情、执行有力的“发烧友”(即分管领导);业务精通、任劳任怨的“操盘手”(即IT业务部门)。

  “痛点”七:关于一把手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定位与作用。这里特别把一把手单独拿出来说,是因为关于一把手在信息化中的定位与作用,业界讨论和争议颇多。有一派主流观点认为,信息化只要一把手重视,自上而下,强力推动,没有干不成的,并形象的表达为“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这派观点在前些年行业信息化初期,推动企业决策层重视信息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行业信息化探索的深入,难以解释现实中,有不少企业一把手亲自深入参与,企业信息化要么无法有效推进,要么“昙花一现”;也解释不了有些企业一把手参与度不深,企业信息化依然能持续推动,取得成效。

  所以,这里面有个如何解读“一把手工程”内涵的问题。如前所言,信息化涉及企业方方面面,关乎各方的利益格局的调整和运营规则的确立。因此,在推动信息化中,一把手要重视信息化无疑是对的,除了通常理解的给钱、给物、给人等支撑之外,更为重要是的,当企业推动信息化,一定程度上要推动管理变革时,一把手要成为兼顾到企业远近发展和各方利益的运营规则、利益格局、实施方案的参与者、设计者甚至是拍板者。这一点,其他人往往无法替代。不少企业信息化难以推进,与一把手参与的视角偏差有关。此外,有些企业似乎一把手参与不是很深入,但也取得效果,其中的解释可能是企业现有的与信息化有关的运营规则、利益格局、实施方案,相对稳定,各方接受,主要矛盾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固化下来,成为使用习惯的问题,这时候,一把手在人财物上给予相当支持,往往也能取得成效。

  “痛点”八:关于信息化建设实施模式。主要有完全由专业公司开发、企业自主开发、合作开发三种方式。从目前实践来看,合作开发模式,实现企业与专业公司的优势互补,更能为业界所接受,成功概率更高。纵观业界信息化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上是采取合作开发模式,且更为关键的是,施工企业几乎都是在合作开发中,牢牢把握系统背后管理逻辑的设计,专业公司主要通过理解管理逻辑后,在技术实现上发挥自身优势。因此,施工企业应该在自身管理需求的提出,管理逻辑的梳理上下功夫,力求能转化成技术能听懂的“语言”,绝不能“拱手让人”,充当“甩手掌柜”。专业厂商除了在技术积累上下功夫外,应通过信息化项目,加深对行业管理逻辑的理解,能更好“听懂”企业的管理需求。这样,两方往一块“凑”,才能相得益彰,各有收获,碰出火花。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六大构件

建筑百科 2024-12-29 0

京作非遗技艺之“家具榫卯33种”

建筑百科 2024-12-27 龙顺成 0

中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

建筑百科 2024-12-26 0

影壁——中国古建筑的隐秘之美

建筑百科 2024-12-25 0

推荐更多

京作非遗技艺之“家具榫卯33种”

建筑百科 2024-12-27 龙顺成 0

山海经烛龙——中国传统纹样

东方文化 2024-12-26 十约日志 0

古代为何要设置陪都?

历史解说 2024-12-26 0

狮子绣球纹——中国传统纹样

东方文化 2024-12-25 十约日志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