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中国饭局里的千年况味

2025-07-04 11:08苍苍文艺7291符利群

  华夏千年文明长卷,在一方方紫檀宴几上徐徐铺开,将朝代更迭、文化兴衰一一端上桌,铺成了一席跨越时空的饕餮盛宴。


  而盛宴背后,始终回荡着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千古箴言——火候过则焦,搅动频则碎。治国理政的玄机,尽在箸下分寸毫厘之间。觥筹交错间,象牙箸夹起的何止是八珍玉食,更是权谋与人心的况味。


  壹


  鸿门宴的帐幔在秦亡的(前206年)朔风中猎猎翻卷,项羽按剑的手背青筋暴起,范增手中的玉玦举了一次又一次,青铜酒樽则在刘邦的手掌上微微发抖,酒色中泛着项庄剑锋的凛冽寒光。这场杀机四伏的箸下博弈,本可改写楚汉争霸的结局,却因项伯的翼蔽、樊哙的闯帐,刘邦借如厕之名遁入寒夜,最终化作历史长河的惊鸿一瞥。谁能料到,这场未竟的酒宴,成就了四百年大汉江山的序章。


  项羽终究未能参透“烹小鲜”的奥义,在关键火候上失了分寸,最终将到手的天下拱手相让,在乌江畔拥着虞姬听尽四面楚歌。


  建安七年(202年)的许昌城,蒸腾的酒气模糊了曹操与刘备的脸色,让本就雾里看花的彼此眉目愈发混沌。“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惊雷炸响的刹那,刘备手中的犀角箸铿然坠地。这场青梅树下看似闲适的煮酒论英雄,本质是双雄之间的权力博弈。曹操以杜康为刃,直指刘备胸中丘壑;刘备假托惊雷,掩盖心底的惊涛骇浪。酒过三巡,两位枭雄已然看透对方心底的猛虎。这场宴席埋下的猜忌,最终化作官渡的连天烽火,赤壁的蔽日浓烟。



  权谋之道如烹饪,过犹不及,若一味在觥筹间试探倾轧,最终灼伤的是自己的锅鼎根基。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位名士齐聚会稽山阴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这场看似风雅的修禊之会,实则暗藏东晋士人的精神困局。彼时,北伐无望,门阀倾轧,会稽内史王羲之终究难挽朝堂颓势。众人临水赋诗,三十七首诗赋中,既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旷达,亦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悲怆。


  以诗酒风流对抗虚无,以玄学清谈消解生死焦虑。兰亭雅集既是东晋士族文化的巅峰,亦是一个王朝的最后飨宴。


  长安曲江池畔,新科进士的襕衫在大唐贞元十六年(800年)的春风中飘飞,琉璃盏中荡漾着半个盛唐的倒影。二十七岁的白居易进士及第,金榜题名,遂挥毫题壁雁塔,“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墨迹未干便引来满座喝彩;四十六岁方中进士的孟郊醉卧芍药丛,朗声吟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惊起半天云雀……这场科举狂欢弥漫着大唐文人的意气风发。


  曲江宴的诗酒风流,恰似这个盛朝中后期的缩影——开放包容如百川归海,将科举制度的精华,酿成了中华文明最醇厚的几滴美酒。


  大内宫殿的烛盏,在北宋建隆三年(962年)七月初九的穿堂风中明灭不定。赵匡胤将青瓷酒盏随手搁在紫檀案上,声音里带着三分醉意七分凛冽:“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石守信等人喝下琥珀色琼浆,突然读懂了这位黄袍加身没多久的兄弟兼官家话里的意味深长。翌日,枢密院的案头便堆满了请辞奏章,沙场血战换来的虎符,在这场和风细雨的宴饮中悄然易主。


  “杯酒释兵权”堪称“烹小鲜”的绝妙诠释——赵匡胤以文火慢炖的方式收归权柄,避免了武火快炒的焦灼。不流血的权力收束,却也为宋朝“偃武修文”的国策埋下危机伏笔,比任何一场厮杀都更彻底地改写了历史走向,警示后人治国需掌握文武之道,张弛有度。


  千年后的元代至正二十年(1360年),同样是暮春三月初三,浙东余姚秘图山麓,江浙行省郎中刘仁本召集四十二人,仿效兰亭旧韵,举办“续兰亭会”。时值元末乱世,朱元璋、张士诚、方国珍割据混战,而刘仁本精心布置曲水、植竹、建雩咏亭,还要求与会者为东晋兰亭会上未赋诗者“补诗”,以近乎偏执的仪式感延续文脉。


  这场宴饮雅集,表面是风雅再现,实则是元末士人的精神救赎,孤绝坚守。当刀剑裂土时,文字可筑城;当道统濒危时,诗酒能传灯。


  而清代千叟宴的则展现了另一番盛况气象。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亁清宫,七十四岁的乾隆为庆祝自己登基五十年以及喜添五世玄孙,宴请三千余银发老者,景泰蓝火锅腾起的蒸汽与“万寿无疆”的颂圣之声袅袅升腾。十一年后的嘉庆元年(1796年),嘉庆帝为太上皇乾隆在宁寿宫再次举办千叟宴,既祝太上皇八十五岁寿辰,亦完成了一次新老皇权交替的政治仪式。此宴五千余众之多,乾隆亲自为九十岁以上老者喂食,可谓皇恩浩荡之极。两场耗费巨资的旷世盛宴,表面是皇帝“敬老崇文”的德政昭示,实则是帝国权力对民生民力的极致炫耀与挥霍。


  过度的烹油烈火,终将耗尽王朝的气血,印证了“烹小鲜”需戒奢以俭的永恒道理。



  贰


  若无美食,中华文化必稍逊风骚,失其半壁风华。“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李白笔下的杨梅,不仅有色泽的映衬,更有盛唐气象的铺陈;“玉盘寸断葱芽嫩,鸾刀细割羊肩进”,黄庭坚箸下刀工精细的羊肉,承载着宋代文人的饮食美学;“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苏轼笔下的佳肴,将文人雅集的意境推向极致;“白鹅炙美加椒后,锦雉羹香下豉初”,陆游诗叹的白鹅香美,豉香扑鼻,则飘逸着南宋士大夫的生活情趣。


  饮食之道,实为文明之道。从《周礼》的“八珍”到《东京梦华录》的市井小吃,从《随园食单》的精工细作到《闲情偶寄》的饮食美学,中国人的餐桌从来不只是果腹之所,更是文明传承的载体。一饮一啄之间,既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匠心追求,亦蕴含着超越口腹之欲的文化情怀——或是时节更替的仪式感,或是人情往来的温度,或是天地人和的哲学。


  从鸿门宴的刀光剑影到曲江宴的春风得意,从杯酒释兵权的政治智慧到千叟宴的盛世浮华,从兰亭雅集的畅叙幽情到续兰亭会的风雅再现……中国历史的饭局盛宴中,沉淀着比箸下风云更耐人寻味的况味。西晋石崇与王恺斗富,以椒涂屋、以蜡代薪的奢靡,最终都成了《世说新语》里的警世寓言;朱熹的“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铸就了悲天悯人的人文丰碑……这些历久弥新的历史切片,映射着这个千年文明国度独特的社会政治生态演进的镜像。



  年前,承蒙师长垂青,我有幸参与编撰《余姚食珍录》,书写“三鲜过桥”“百鸟朝凤”“黄鱼面”“笋干菜扣肉”等“余姚十大碗”。这些取材于本地水土的家常菜馔,烙印着余姚人千百年来的味觉记忆。“三鲜过桥”藏着渔民对大海的感恩,“百鸟朝凤”凝结着农人对丰收的祈愿,“黄鱼面”沉淀着商埠码头的烟火气,“笋干菜扣肉”则渗透着咸鲜交加的乡愁滋味……


  其中当属“傍林鲜”最得诗意——“薄雾缭绕、晨露溅珠的竹林深处,藏着一则味觉与时光的古老秘辛。竹笋盛时,扫叶就竹边煨就,其味甚鲜,名曰‘傍林鲜’。这一道古雅的姚江菜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竹林清味,山家清供……随着第一口傍林鲜入喉,纯粹的鲜美瞬间在舌尖喷薄漫溢,毫无疑问,必能赢得最挑剔的食客的首肯和赞美。倘若过了雷笋最鲜嫩的季节,还需耐心地等到来年夏时,方能吃到这一道带着竹林呼吸与季节更迭的气韵、从古鲜到今的山家清供。”无菜下箸时,读字亦算是一慰平生。


  然则,饮食之德,不在于珍馐美馔的堆砌,而在于“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在于“吃得落,咽得下”,贵在得其正味。老子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庄子云“飨之太牢,不如啜菽饮水”……古圣先贤的智慧告诉我们:美食本无辜,罪在饕餮之心;佳酿实无过,错在觥筹之欲。


  新时代整饬“违规吃喝”之规,实为文明传承中的正本清源。它要遏制的,不是正常的饮食文化传承,而是异化的权力越界;要斩断的,不是正当的人情往来,而是变味的“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犹如大厨掌勺,既忌火候不足致生腥,更防火候太过致焦苦。唯有以“鼎鼐调和”的智慧把握分寸,以“盐梅相济”的审慎拿捏尺度,方能使饮食回归本真,既不失传统之味,亦不违时代之韵,最终烹调出清正廉明、味兼四时的文明盛宴,清欢至味。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推荐更多

古代的钟鼓楼起什么作用?

历史解说 2025-07-16 0

中国古建筑牌坊: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丰碑

材料百科 2025-07-16 云纹 0

山西古建筑报国寺:唐韵流芳的千年梵音

建筑百科 2025-07-16 景佳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