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酒类酿造历史悠久,在商代后期的甲骨文中,“酒”字就已经出现并定型。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大部分是卜辞,其中就有“酒”字,不过“酒”字不从水,而是写成“酉”字。因此,在古代“酉”就是酒。从古文字的甲骨文、金文、籀书、六国古文、篆书到近代文字的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可以看到“酉”字的历史及其发展演变过程。
中国酒文化主要体现在构成文化的基本形态上,即:中国人不仅创造了酒文化的物质成果,而且创造了其精神成果、行为规范,以及保证其发展的制度成果,由此形成了酒文化的四个基本形态,即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四种形态。
物质形态酒文化
物质形态酒文化指的是酒文化的技术体系及其成果,包括人类酒类酿造技术发展进程中所创作、积淀的技术性、物质性的产品及其产品衍生形成的文化。如中华民族对酒本身与酒器具的发明与创造,是酒文化重要的物质文明内容。
中国酿酒技艺是世界酿造技术宝库中的瑰宝,闪着绚丽的民族智慧光芒,对现代生物工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尤其是曲法糖化酿酒技艺,采用独特的微生物酶糖化及多种微生物混合发解,是东方酿造技术的杰出成果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酿造文明的杰出贡献。从品种单一发展到多种多样,从技术简单发展到工艺复杂,并不断创新。特别是曲蘖、药酒和烧酒(蒸馏酒)的发明创造,是世界酿造史上的三大飞跃。从最早出现的米酒、黄酒,到出现蒸馏器后的烧酒,到了今天,白酒已经发展为以酱香型、浓香型和清香型三个传统典型香型为主,其他香型(包括米香型、豉香型、兼香型、凤香型、芝麻香型、老白干香型、药香型、清酱香型)百花齐放的局面。酒类产品生产也由简单的手工业作坊发展到现代化酿酒企业。
精神形态酒文化
酒,如果仅仅局限于单纯的食用价值层面上,还够不上文化。事实上,人们在创造酒文化的物质财富时,同时也在创造其精神财富。酒文化的物质成果决定了人们有关酒的观念、意识、想象的产生,其内容及发展方向、演变轨迹,渗入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中,由此衍生出酒文化的精神形态。
1、伦理道德
以酒礼规范、调节社会关系,维护伦理关系,构成了传统酒文化的伦理道德。据《尚书·酒诰》所载,“德”主要指酒德,是酒礼的内在道德规范。在古代饮酒君子的人格层面就体现了品德修养、容止风度之统一。这些观念对中华民族伦理观念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2、思维方式
从广义来说,上述酒文化心理结构、价值评判以及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认知方式,都体了酒文化思维方式的发展趋向。从狭义上说,酒文化在形象思维方式上的渗透已经为人注目,特别是文学艺术家饮酒,有利于创作思维进入一种下意识状态,突破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束缚,促进创作灵感的来临,开拓艺术思维的路子,从而信手拈来、脱口面出,自由挥洒,创作出诗、书、画的妙品来,谓之醉吟、醉墨、醉画。艺术创作正是在这种无理性思维形式下攫取营养的。
3、审美情趣
中国酒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酒的色、香、味、格,酒器具的色、形、纹、饰,酒令的雅俗共赏,酒艺文的疑义相析,既是一种定格、评酒、鉴赏、游戏活动,又是一种审美活动。“酒中趣”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饮酒审美范畴,诸如真、味、道、形、神、适等,都深深渗透进中华民族审美情趣中。从维护酒礼角度来说,饮酒要求适中、平和、有节,“酒以成礼”“宴以合好”,以及由此在酒礼场合下显现出来的酌献、酬酢的礼仪之美,强化了伙食文化美感中的中和之趣。
4、文学艺术
酒激发了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酒催生了艺术,也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容。中国酒文化与文学艺术结缘深厚,确实是世界上一种罕见的文化现象。中国传统的诗、书、画,无论题材、主题,还是内容、风格,无论是艺术思维,还是审美情趣,都有中国酒文化的符号。中国文学作品中,酒成为文人经常吟咏的题材,借酒表现名士风流,成为永恒的主题。体裁形式,以歌行、狂草、泼墨最适合在醉酒状态下进行形象思维,纵恣横逸,腾挪跌宕,运酒力于笔力之上,寓酒心于文心之中,形诸作品,表现为自然的美。
行为形态酒文化
中国酒文化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丰富的行为层次,包括礼仪、社群和娱乐行为。礼仪行为体现在儒家典著中的酒礼规范,如《周礼》等,这些规范深刻影响至今,贯穿于社交和日常生活。社群行为通过宴会、酒市、酒文化节等活动,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娱乐行为则涵盖民间酒令、文艺佐酒和品酒赏玩等,展现了酒文化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中的多样性和审美功能,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制度形态酒文化
中国人不仅充分认识到酒(特别是药酒)的强身健体、扶衰养疾等功能、功效,更能借助一系列调剂手段,制定出礼仪制度等来规范人们各种酒事行为,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创造出中国酒文化的制度形态成果,以酒礼等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