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伴侣。自古以来,我国儿童的玩具种类多样,功能丰富。故宫为明清皇宫,其丰富的藏品中,就包含了诸多清代皇子的玩具。从功能角度而言,这些玩具可分为节令类、机动类、手动类、赏玩类、益智类等。古代的照相技术落后,但是古人基于绘画等方式,将各式玩具融于孩童们欢快的嬉戏场景中。以下结合清代宫廷绘画,来解读清代皇子玩具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节令类
节令类玩具的特点是:玩具一般在新年、元宵、中秋等特定的节令中玩用,其既能烘托节日的氛围,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如《弘历雪景行乐图》中的爆竹和雪狮子(图1),就属于节令类玩具。画面中,一位身着蓝装的孩童,一手捂住耳朵,另一手拿着燃香,正准备点燃一旁的爆竹;旁边另有三位孩童,正在堆雪狮子造型。燃放爆竹,为我国庆祝新年的传统方式之一。其绚丽的色彩及特有的声响,对孩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雪为冬春两季特有自然物,其洁白的颜色和可塑的造型,为孩童带来独特的感官体验,因而深受孩童欢迎。需要说明的是,《弘历雪景行乐图》为清代宫廷绘画,场景内容为乾隆帝在宫苑里与诸皇子一起烤火、赏雪、玩乐,以庆贺新年。
图1《弘历雪景行乐图》中的爆竹与雪狮子
故宫藏节令类玩具的种类比较丰富,如泥塑兔儿爷(图2)、花灯、香包粽子、五色丝、铜钱编狮子等。以泥塑兔儿爷为例,来解读宫中节令类玩具的使用方法。从造型特点来看,其身着红色官服,头戴文官官帽,左手扶官带,右手执捣药杵,侧身骑在梅花鹿上,为集各种福运一体的象征物。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此泥塑兔儿爷为清晚期宫中从民间市场购入,供小皇室成员祭月所用。中秋月夜,宫中大人祭拜月神,皇子则祭拜兔神。古人认为:玉兔捣药,为天下百姓治病去灾,因而祭拜兔神可消灾保平安。宫中皇子祭祀兔儿爷的习俗,很可能为受民间影响而形成。
图2故宫藏泥塑兔儿爷
二、机动类
机动类玩具的特点是:玩具由若干组件组成一体,其中一个组件运动时,带动其他组件一并运动。如《升平乐事图册》中的场景之一,有两个孩童一边奔跑嬉戏,一边用绳子牵着可“奔跑”的机动玩具(图3)。画面中玩具有三个,分别为可“奔跑”的鹿、兔、狗的造型。动物造型的底部,均固定在平放的支架上;各支架底部,均安装了4个轮子。当轮子滚动时,可带动支架及动物造型“奔跑”。机动类玩具省心省力,又可产生“自动”效果,增添了孩童们的乐趣。需要说明的是,《升平乐事图册》共含12幅绘画,内容均为太平盛世的初春时节,仕女和孩童们在室外游乐及嬉戏场景。其画风华丽精致,画面细腻考究,设色古朴典雅,有清代宫廷绘画的风格。
图3《升平乐事图册》中的机动玩具
故宫藏机动类玩具的种类比较丰富,如手摇电影机(图4-图5)、小风扇、洋铁小飞机、带弹簧泥人偶、翻顶机械人等。以手摇电影机为例,来解读宫中机动类玩具的使用方法。此手摇电影机为巴黎生产,是溥仪的玩具。传动装置主要包括机箱外的手柄,机箱内的支架、卷筒、发条、转轴、齿轮等组件。其中,支架为立放,前部两侧向前伸出两块挡板,后部则与齿轮、发条、卷筒等组件通过转轴连接;卷筒亦为立放,且照片表面朝上,与机箱顶部的观察口对齐。观察口位于机箱顶部,内设镜片,用于观察转动的照片。使用时,匀速摇动手柄,带动发条转动,发条带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卷筒转动,卷筒外侧的照片随之产生匀速转动,使得一张张照片如电影般放映。游戏者通过观察口,即可看到放映的“电影”。
图4故宫藏木长方手摇电影机
图5卷筒及照片
三、手动类
手动类玩具的特点是:玩具本身不包含可产生“机动”功能的组件,但玩者在使用时,玩具可产生运动、发声等效果。如《大公主大阿哥庭院游戏图轴》中的太平鼓(图6),就属于手动类玩具。此画为清代宫廷绘画,描绘了道光皇帝长女端悯固伦公主,在庭院内观看大阿哥奕纬燃放爆竹的场景。值得注意的是:大公主左手执类似蒲扇状、手柄底部有若干小铁环的玩具,即为太平鼓;右手执的长柄小锤,为击鼓所用。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了太平鼓的做法及使用方法:“太平鼓者,系铁圈之上蒙以驴皮,形如团扇,柄下缀以铁环。儿童三五成群,以藤杖击之,鼓声冬冬然,环声铮铮然”。太平鼓为古代儿童喜爱的手动类玩具,在新年时期使用较多,以寓意“太平安乐”。
图6《大公主大阿哥庭院游戏图》中的太平鼓
故宫藏手动类玩具的种类比较丰富,如太平鼓(图7)、风筝、傀儡人、空竹、霸王鞭等。仍以太平鼓为例,来解读宫中皇子对手动类玩具的兴致。康熙帝八子允禩曾作《咏太平鼓》诗,其中有“六街击鼓散春声,茧纸团圆熨贴平”,可反映太平鼓为当时“时尚”的玩具。嘉庆帝曾作诗《祝岁歌》,其中有“儿童敲彻太平鼓”、“鼓声阗阗播阳和”,此处“阗阗”即声音宏大之意。诗中表达了新年时期,宫中皇子们敲打太平鼓时开心又兴奋的场景。另宫中养和精舍、玉粹轩等建筑内墙上的通景画中,均绘有皇子敲打太平鼓的场景,可反映这种手动类玩具的吸引力。
图7故宫藏太平鼓
四、赏玩类
赏玩类玩具的特点是:玩具不带声光或运动效果,但造型具有吸引力,因而多用于观赏或把玩。如《百子图》中的泥塑人偶(图8),就属于赏玩类玩具。画面中,一个官吏模样的泥塑人偶,坐在玩具轱辘车上。其身着红袍,头戴纱帽,抬头目视前方,后背则微靠车厢座椅上,表情舒适,很有古时官员的派头。两位小童,或推动轱辘车使之前行,或“指挥”交通为车“开道”,玩得非常尽兴。古时的泥塑人偶取材方便,造型多样,为受孩童欢迎的娱乐型玩具。如宋代金盈之的《醉翁谈录》载:“京师是日多博泥孩儿,端正细腻……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奢者”。另《百子图》为清代宫廷画师冷枚绘制,内容为孩童们在亭台楼阁间嬉戏玩乐的场景。画面中的孩童数量达上百个,个个天真烂漫,形象生动。
图8《百子图》中的泥人
故宫藏赏玩类玩具的种类比较丰富,如布老虎(图9)、娃娃、戏曲泥人、动物木偶、小兵器等。以布老虎为例,来解读宫中皇子对赏玩类玩具的使用。此布老虎长约36厘米(不含尾巴),高约21厘米,站立状,周身绘有彩斑,头顶饰有“王”字。其虎头硕大,虎尾修长,造型呆萌又不失威风之感。此布老虎白天可用于皇子把玩,晚上亦可作为枕头使用。清末学者金梁的《光宣小纪》记载:1908年12月2日,不到三岁的溥仪在太和殿登基;由于当时的场景盛大热闹,吓得坐在坐在宝座上的溥仪哇哇大哭;正当左右大臣面面相觑时,溥仪的生父载沣拿出了一个布老虎,给溥仪玩耍,于是溥仪立刻停止了哭闹。此史料说明,清代皇子对这种赏玩类的玩具非常喜爱。
图9故宫藏布老虎玩具
五、益智类
益智类玩具,即可以增长智慧、开发智力的玩具。如《太平春市图》的场景之一,为孩童围观货郎担盛满玩具的箩筐;而筐中有若干个叠落整齐、五颜六色的四方硬纸包装盒(图10)。结合清代宫廷玩具的收纳方式判断,盒中很可能是纸牌类玩具。纸牌源于“叶子戏”,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为老少皆宜的玩具。其娱乐方法一般为:参与者依次抓牌,牌出时“大数”可以捉“小数”,且可从明牌去推算未出之牌。需要说明的是,《太平春市图》为清代宫廷画家丁观鹏,于乾隆七年(1742)所绘。画中绘制的是农村热闹欢庆的新春场景,如货郎担玩具游走叫卖,孩童嬉戏丰富各异的玩具等。画中的器皿如碗、盘等,均具有乾隆时期的宫廷用品的风格,因而此画可认为是宫中新春场景的映射。
图10《太平春市图》中的纸牌
故宫藏益智类玩具的种类比较丰富,如游戏动物纸牌(图11)、蒙古象棋、穿线板、拼插积木、七巧板等。以游戏动物纸牌为例,来解读宫中益智类玩具的使用方法。纸牌被分为两摞:一摞仅有图案,另一摞有图案兼文字说明。图案均为动物造型,数量达50余种。从文字说明角度而言,每种动物的外形或习性,均有言简意赅的表述。如鸳鸯图案纸牌有两张:一张绘有栩栩如生的鸳鸯一对;另一张绘有完全相同的图案,但在图案上方增有“鸳鸯鸳鸯雌雄和睦如夫妇”的文字说明,以归纳鸳鸯“雌雄不离”的生活特性。使用时,先从仅图案的纸牌摞中任取一张,再从另一摞中找到带文字说明的相同图案。分析认为,上述纸牌为低龄皇子的益智玩具,不仅可增长知识,而且锻炼了其认知能力。
图11游戏动物纸牌
不难发现,清代宫廷绘画中的各式玩具,以及故宫藏品中的丰富玩具,均为我国古代儿童娱乐用品的宝贵资料,亦为我国古代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