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浅谈畲族的源流及民俗

2023-10-25 14:09浙江图书馆24245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华夏文明灿烂夺目,各民族荣辱与共,和谐共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谱写下了美丽动人的乐章。畲族是中华民族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广泛分布于闽、浙、赣、粤、皖等省的百余个市县。


  据相关记载,畲族进入浙江的时间最早可溯自唐永泰二年(766),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浙江畲族人口共计17万余,主要分布在丽水、温州、金华、衢州等地。全省共有18个畲族乡(镇),并于1984年设立了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成为全国畲族文化的重心。



  历史源流


  “畲”字来历甚古,在《诗》、《易》等经书中就已出现。“畲”字读音有二,读yú(余),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奢),意为刀耕火种。“畲”字衍化为族称,始于南宋时期。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对畲族的族称问题十分重视。1956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


  畲族族源歧见很多,但概括起来有外来说和土著说两种。外来说者认为畲族源于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持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武陵蛮”和畲族有共同的盘瓠([hù])图腾信奉。(盘瓠,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古神话中人名,同时也有泛指南方少数民族的意思。)持土著说者认为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闽”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遗裔就是今天的畲族。此外,畲族族源还有“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多种说法。总之,众说纷纭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历史曲折发展和民族形成过程中,同蛮、越、闽、夷以及汉等各族群体彼此互动、混化、交融的关系。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意指“山里的客人”。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闽南和潮汕等地。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拓荒殖土。这一时期,中央王朝在畲族先民聚居的福建漳州、汀州一带施政,并实行辟地置屯等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使畲族山乡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畲汉两族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宋代开始,畲民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在明清时期开始大规模迁往闽东、浙南等地的山区。赣东北的畲族原住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后迁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大约在宋元之后至明代中叶以前迁到此处居住。安徽的畲族约在清末从浙江的兰溪、桐庐和淳安等县迁往。


  信仰图腾


  畲族是信仰盘瓠的民族。在畲族的传家之宝“祖图”和《盘瓠王歌》中,盘瓠信仰细节化为一则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世代相传,成为畲族精神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长期的盘瓠信仰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操作性很强的信仰仪式(如祭祖)、工具(如祖图、祖杖、神牌等),以及与此相应的习俗系统(如“做醮”、“做西王母”、“吃乌饭”等)。而祖图就是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他们根据《高皇歌》的内容把盘瓠传说绘成约40幅左右连环式的画像于高约30公分,长约10多米的布帛上,称为祖图,世代相传,每逢祭祖,就挂出来,祀奉甚虔。


清畲族祖图(部分)收藏单位:浙江省博物馆


  祖杖又称“盘瓠杖”、“龙首师杖”、“龙首杖”、“法杖”,也写作“师杖”,是畲族始祖的象征物。闽东、浙南的畲族祖杖用连根的树干或者树干制成,以带根部树干为材质的形式较为古老,制作的关键处是雕出一个含珠的龙头。《龙首师杖志》载:“盘匏王降生于帝喾高辛四十五年五月初五,为盘、蓝、雷三姓之祖。凡族中有突出的大事、难事需调解解决,亦可动用祖杖,因为祖杖是圣物,实为图腾的标志,畲族已把它视作民族的保护神。


原始祖杖收藏单位:丽水市博物馆


  外观高50厘采用硬杂木削制而成,以桩部粗大部分及自然分枝削刻成龙首,口吻前顷,下吻长,上吻短,有舌。吻下部腹面雕刻有孕人形纹,留有一长树茎为杖体,制作粗放,自然成趣。畲族祖杖是宗教祠堂的组成部分,为图腾崇拜物像之一。原始祖杖存世量极少,是珍贵的民族文物。


清畲族祖杖收藏单位:浙江省博物馆


  外观长67厘米,“祖杖”祭祖时用,亦称“盘瓠杖”,又名祖棒,龙头杖。棒上所结布条,表示祭祖的次数,每祭一次系上一条布,上书自己姓名,祭祖年代。布条上能辨认的年代,最早为光绪廿三年,还有很多不能辨认的年代。


  畲族村寨多以血缘相近的同姓聚族同居。部分由不同姓氏的地缘组织为基础的异姓聚居。畲村有祠堂和房的组织。祠堂即宗祠,房即宗祠内子孙派系分支。畲族的宗族结构是“总祠(公祠)--同姓宗祠(支祠)--房--家庭”。畲族群众认为“蓝、雷、钟”三姓本为一家人,因而视为同宗。福安畲村藏的清代“蓝、雷、钟”三姓宗谱中,都有“盘、蓝、雷、钟”四姓血脉相承的图表,畲家认为畲族本为同宗。


  生活习俗


  畲族节日主要有农历三月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到现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全国甚至全球畲民的盛会。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此外,畲族也过春节。过春节时除宰鸡杀猪外,还要做糍粑,祝愿在新年里有好时运,日子年年甜。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盘古祖先”,老人讲祖先创业的艰难,过后举家团聚,唱山歌,送贺礼。青年男女则走乡串寨,以歌传情,互叙友情。


  畲族人民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活需要逐渐形成了众多的手工技艺,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彩带编织、刺绣和银饰等。


  彩带编织技艺。勤劳淳朴的畲族妇女,不但是生产能手,也是编织刺绣的能工巧匠。彩带,又称合手巾带,即花腰带,图案花纹多样,配色美观大方。畲族姑娘精心织绣的绣帕或彩带,送给心爱的情侣,是最好的定情物。畲族姑娘从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彩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


  畲族刺绣。畲族刺绣艺人多为男性。刺绣时不用图案,随心所欲。他们专为畲族女性做嫁衣裳。畲族妇女喜欢在衣裳的领上、袖口、衣襟边和围裙上,刺绣各种花鸟和几何纹样,甚至有人物,形成一种美丽的图案花纹。在纹样结构上,有图案上的单独纹样,连续纹样,角隅纹样等。纹饰以植物为主,动物为次。在刺绣色彩方面,不仅富有畲族风格,而且配合的效果也十分艳丽。另外十字绣在畲族刺绣中也广泛流行。


  畲族银饰。畲族银饰,作为服饰文化的一部分,是畲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畲族人民以银饰为美,畲族银饰蕴含着畲族古老历史信息,象征着财富,代表了畲族民众避邪、保平安和崇尚光明的心理诉求。


清畲族插头花 收藏单位:浙江省博物馆


  外观银饰长15厘米,宽8厘米,两个回首凤凰组成的银片,下方坠六条细银链,银链上面坠有众多银片,簪为铜质。畲族女子在节日或者走亲戚时所插戴的头花,银片用链缀饰,走起路来,摇曳生姿。


  文学艺术


  畲族人民在迁徙过程中,在拓荒殖土的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畲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畲族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包括史诗、说唱、神话传说与故事等内容。畲民喜唱山歌,不仅婚嫁喜庆,逢年过节唱,而且在生产劳动、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唱,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吐衷情。传下来的山歌约有一千多篇,计四五万行。畲族舞蹈是宗教祭祀礼仪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民族各种重大祭典礼仪活动中留传下来。我们所能看到的畲族民间舞蹈几乎无不与宗教祭祀仪式紧密结合。畲族民间传统舞蹈主要有祭祀、丧礼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舞蹈。


  畲族辗转迁徙来浙后与汉族同胞杂居而处,多生活于浙西南山地丘陵间。勤劳质朴造就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经过蓝、雷、钟等姓族人的奋斗,在浙江这片土地上叙写出壮丽的诗篇。


反对 0
举报 0
评论 0
其他更多

古老神秘的畲族——传统民居建筑故事

建筑百科 2021-04-16 花下 0

中国少数民族-畲族的特色传统民居建筑

建筑百科 2020-11-27 花镀 0

推荐更多

中国茶文化|《茶经》中的火器

茶道 2024-09-10 陈明双 0

凤鸟纹——中国传统纹样

东方文化 2024-09-10 0

徽州民居马头墙、牌坊的文化渊源

建筑百科 2024-09-09 王芳 陈敬 0

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简史

历史解说 2024-09-06 未冬 0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