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发表回复 发表帖子 互动圈首页 互动圈列表 频道列表

什么是石骆驼和石马的传说

楼主 lichenggang0647

  昭陵的第二部分,为从正红门到方城。正红门辟于南面正中,一字并排三孔呈券洞形,为单檐歇山式,檐下有砖雕斗拱和黄琉璃瓦件装饰。正红门东西两侧的墙上有“袖壁”,外呈海棠形,中嵌五彩琉璃行龙,形象生动秀美,四周有缭墙环绕。

  走进正红门,神道(参道) 两侧,由南往北依次立有石雕擎天柱(华表) 两对,还有立象、卧驼、立马、坐麒麟、坐狮、坐獬豸六种石兽各一对。这些石兽统称为“石象生”,又称“十二羽林”。其中的骆驼、马,当年都是随皇太极征战立有大功的。

  先说这骆驼。在“太宗文皇帝神功圣德碑楼”南边的石兽群中,有对用汉白玉精工雕成的石骆驼。提起这骆驼,还有段传说。

  相传,骆驼一直是皇太极生前的心爱之物,曾为大清王朝立下过功劳。人们都知道,骆驼身体高大,背上有两个驼峰,能储存大量的水和食物,它不怕饥饿和严寒,被称为“沙漠之舟”。皇太极当年在出征漠南蒙古,臣服察哈尔林丹汗部时,统领八旗兵在沙漠地带作战全亏了骆驼的帮助。由于长期在沙漠里打仗,皇太极的军队遇到挺多为难的事。有时在沙漠里连跑了好几天,也找不到一眼清泉,军士们一个个渴得要命。这时骆驼身上水囊储存的水,就能让士兵们解渴。沙漠里的风沙特别大,骆驼能先知道风沙的到来,还能抗住风沙的袭击。

  有一回,皇太极的军队在沙漠里追歼逃敌,骆驼冷不丁地都停下了脚步,再也不往前走了,接着都卧倒地上,伸长脖子,叫唤不止。赶骆驼的八旗兵,气得拿鞭子抽,抡棒子揍,可一峰峰骆驼还是照样卧着,不动弹。管拉运给养的官也慌了神儿,赶忙派人向皇太极报告。

  昭陵石骆驼

  皇太极听说后,就派人带领随军的兽医来了,他们一行人把骆驼左搬、右抬,可卧着的骆驼,还是横竖不动。兽医检查了骆驼的眼睛、嘴巴和周身各处,都没发现有什么毛病。于是他们向皇太极禀报了情况,说:“没发现哪峰骆驼有什么异常,也许是连日征战,骆驼太累走不动了。”皇太极摇头道:“不对,我们今天压根儿没跑多少路,骆驼咋会累倒呢?”这时,皇太极身旁参赞军机的谋臣范文程说道:“皇上,我听说骆驼是通灵性的,是不是它们预感到有什么不祥之兆了。”皇太极恍然大悟,忙命士兵们赶紧就地卧倒,躲到骆驼的侧面,防备有什么祸事发生。

  皇太极的口谕传下去不久,只见乌云密布,风沙骤起,铺天盖地的黄尘滚滚而来,好像要把皇太极的兵马都吞没似的。可骆驼都是趴在高冈的地方,士兵们事先又都有所准备,这样就没受到什么损失。

  在沙漠里征战,如果没有水,人马都会渴死。可骆驼这种牲口鼻孔挺大,嗅觉特别灵敏,哪儿有水,它老远就能嗅到。皇太极领兵在沙漠里打仗,多亏骆驼的帮助,找到了一处处水源。

  在得胜还朝后,皇太极特别为骆驼庆功,还下令以后不准杀害骆驼。由于骆驼在皇太极生前的征战中立下功劳,所以建昭陵时,就把石骆驼列侍陵前,以表彰它的功绩。

  昭陵石马

  再说这陵前两匹用汉白玉精雕而成的石马,一匹叫“大白”,一匹叫“小白”。据《沈阳县志》记载:

  “陵前立仗石马二,曰大白、小白,开国时太宗御乘之马也。太宗躯体伟重,乘大白日行五十里,乘小白日行百里,刻石陵前,盖仿唐昭陵石马之制。”可见这两匹马在皇太极打天下时,都是立了汗马功劳的。

  说起大白、小白这两匹战马,还有段传说呢。相传,当年皇太极征战时,有两匹白色战马,他非常喜爱。这两匹马一胖一瘦,胖的他起名叫大白,瘦的起名叫小白。皇太极身体肥胖,别的马禁不住他,只有这两匹马才能乘骑。皇太极行军赶路,骑这两匹马战无不胜。

  有天夜里,皇太极正在大帐里全神贯注地阅读文书,号称“万人敌”、有万夫不当之勇的明军驻大凌河城守将、副总兵祖大弼,领着一百二十名勇士来偷袭后金大营。祖大弼手执大刀抢先闯入大帐,接连砍倒几名侍卫。这时,皇太极还没发觉。忽听槽头两匹白马咴咴乱叫,他抬头一看,叫声不好,急忙拔出腰中佩剑,来拦挡祖大弼的大刀,两人在帐内大战一气,幸亏皇太极的兄弟八贝勒阿济格闻声带人赶到,皇太极才幸免于难。事后他感慨地说:“多亏白马给我报了信儿啊!”不久,他们打下了大凌河城,又去征松山、杏山。这天,皇太极他们打得人困马乏,在杏山北边的一座山下宿营歇息。当夜在他睡得正酣的时候,突然听到白马一阵瘆人的嘶叫,他忙睁开眼睛,定神一看,只见明军一队人马已杀进大营冲入帐中。他连忙吆喝侍卫和弓箭手,才把偷袭的明军打退,保全了性命。他称赞道:“又是好马护了主人。”这支偷袭的队伍,原来是松山城明军总兵曹变蛟率领的。

  在大凌河和杏山战役中,皇太极轮换着骑这两匹白马,指挥八旗大军一举打败了十三万明军,活捉了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这两匹白马,功劳可实在不小啊。皇太极驾崩后,他的儿孙为了让这对战马永远陪伴先皇,就令工匠雕成了这两匹石马。皇太极的孙子康熙皇帝玄烨东巡盛京,到昭陵谒陵祭祖时,曾写下《昭陵石马歌》,记颂其功。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