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发表回复 发表帖子 互动圈首页 互动圈列表 频道列表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弊端

楼主 yangyi01489

  礼仪,是人类社会为了维系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而所需要共同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既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礼貌、仪节;又表现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道德修养。

  几乎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生活在一个秩序井然、有着高效率的社会环境之中,他们还希望所遇见的人都是彬彬有礼的,希望自己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受到尊重,也就是说,他们都欢迎礼仪,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注重礼仪的社会里。

  但是,礼仪的社会又必然会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提出许许多多的约束,用来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规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做,怎样做才会受到赞赏,而怎样做却会引起反感,凡此种种,使人不能随心所欲,于是又使得有一些人对礼仪讨厌起来,觉得它太繁缛,有时候甚至是太缚人手脚。

  这是在礼仪领域里必然会遇到的一对矛盾。一方面,从客观上说,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礼仪规范都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或是弊端,比如通常所说的繁文缛节就是一例,所以总有人试图要变革它,使得它既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有利于吏立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而又不至于变成阻碍社会进步、妨导人们个性发展的一种弊端。事实上,社会礼仪沿革至今乃远远没有达到、而且几乎无法达到理想的境界。另一方面,从观观上说,每个人既然生活在一个群体的社会里,他要交际往来,就必得去遵循在这个时代、这个民族中共同通行、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有时候,即使并非是自己的本性使然,也得强制目己接受这种约束,养成这种习惯,遵循这种规范,否则,公共生活就会混乱,人际关系就会受损。可以说讲究礼仪是每个人应有的自我修养。

  在礼仪领域里,我们所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正确对待传统的问题。中华民族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从礼仪制度与风俗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和影响深远而言,我们甚至可以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称之为礼文化。礼仪原来本是民众的风俗习惯,进入阶级社会,统治者出于治理的需要,将其中一部分风俗习惯固定化、程式化、复杂化、神秘化,上升为礼制。在我国历史上,由于儒家的一再倡导,礼制反过来又对底层民众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礼制下沉,就成为通常听说的礼俗。儒家主张“以礼治国”,儒家所提倡的礼,内容十分宽泛,几乎无所不容,其中有不少合理的成分,诸如尊道贵德、律己修身、仁爱孝悌、敬老爱幼、尊师重教、诚信修睦、精忠报国、天下为公、以义制利、自强不息等内容,无疑是二生传统文化的精华,以美好的道德品质为核心,提升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并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作出必要的规范和约束,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并且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毋庸讳言,传统的礼仪道德又是产生在阶级社会里的,它必然带有产生它的那个社会的深深烙印,有着它不合理的一面,诸如“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三从四德”等一系列内容,则成为桎梏思想、扭曲人格、扼杀生命的罪恶渊薮。传统礼仪道德的弊端,有的是它本身就存在着的,也有的则是实行礼仪的人造成的。历代统治者往往用礼仪来钳制老百姓,而他们自己却不受其约束,满嘴里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其实也就成了伪礼。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