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雕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周秦,砖瓦已是当时宫廷建筑的重要材料。秦代的砖上盛饰浮雕纹样。陕西咸阳一带曾出土过秦代的空心大砖,上面饰以龙纹、凤纹等浮雕,亦有绘画式的山林狩猎等细线浮雕。不过这些砖雕都是利用阴模压印的。两汉时期常见的砖有两种,一种是铺地的方砖,表面雕刻几何图或吉祥文字;另一种是建筑物或墓室壁面上的图像砖,即画像砖。画像砖既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又是一种室内装饰。战国已有生产,秦代得到发展,两汉时期达到鼎盛。
表现形式为阳刻线条、阳刻平面、浅浮雕等相结合,一般用木模压制,亦有直接刻在砖上,有的还施加彩色。有方形和长方形等几种,多数为每砖一个画面;亦有上下分为两个画面的,内容有割禾、制盐、采莲、七射,以及饮宴、歌舞、百戏、车马出巡、神仙故事等。构图富于变化,造型简练生动。画像砖大都发现于四川的东汉墓中,河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南朝墓中也有发现,但常用小砖拼成、个画面,内容多人物和装饰图案等。后代园林建筑等也用画像砖,大都是浮雕和圆雕的结合。
隋、唐、五代,尤其是隋唐两代宫殿建筑和碑石墓志空前发展。所用砖瓦;在纹饰方面,与以前的秦代相比,却大有逊色。唐代建筑用砖,以莲花、葡萄纹最为多见。唐代砖雕比较突出的是1978年河南洛阳发现的修定寺塔。塔身是用预先设计的花纹图案雕砖连续镶嵌而成(砖系模制涂釉)。
宋代的墓砖雕刻较为普遍,这种砖雕技术与以前的模制不同,而是直接用砖雕为浮雕,或半圆雕的人物,镶在四周墓壁上。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河南偃师出土的雕砖4块,所雕题材为妇女厨下劳作,如烹茶、洗涤、剖鱼、梳发等,对于每个人不同的服饰妆扮和动态表情都有很细致的刻画;雕刻手法简洁,颇富有民间风趣。宋代砖雕艺术较有代表性的是1955年在河南禹县白沙镇出土的几座墓葬。其中一墓在墓室砖壁上雕有墓主人夫妇的浮雕像,所有的桌椅器物也都和人物同样雕出,并凸出墙面,而背后的侍从人物和帷幕等背景陪衬,则是用绘画表现。
这样,既使凸出的事物给人有一种真实感,而且对于所表现的人物的主体也有了明显的区别,使得主体更为突出。在同一墓后室的正壁,雕有一个宽阔的双扇假门,门扇半开,浮雕出从门内探身外窥的便装侍女一人,仅露出窈窕的上半身,显得格外动人。这种妇女半启门探身窥视的雕像,是宋元雕砖中常见的表现世俗生活的题材之一。宋墓的砖雕在北方各地相当普遍,雕刻题材多数是反映现实生活,除河南外;山西、甘肃、宁夏等地也有出土。宋代以后,具有民族传统的砖雕,在一般民间建筑上仍然很发达。以明、清两代的砖雕最为精巧。元代继承了宋代传统,也盛行在砖建的墓室中施以雕砖装饰。明、清两代的砖雕遍及各地,以北京、天津、陕西、山西、河北、江苏、安徽、广东、江西等地保存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