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发表回复 发表帖子 互动圈首页 互动圈列表 频道列表

寿山石雕的历史源流

楼主 lijianwei0476

       寿山石雕,中国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又在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其技法主要包括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


       寿山石雕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品类。福州的寿山石雕,与福州的脱胎漆器、软木画合称“榕城三绝”。寿山石雕是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以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材料,通过特殊技艺制作出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刻。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其技艺主要流传在福州市晋安区鼓山、岳峰镇、象园、王庄街道和寿山乡。2006年5月20日,寿山石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寿山石形成史】


       在晚侏罗纪时期(距今约1亿2000万年前),在今日福建东部的范围内,曾出现过一次地质大变动,大量岩浆突破地核冲出地表形成了烈焰冲天、浓烟翻腾之火山大爆发。伴随火山喷发带来大量的酸性气体、液体,交替分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长石类矿物,将其原先含有的比较活跃的钾、钙、镁和铁等元素分化,而保留下较为稳定的铝、硅等元素。经数亿年的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集天地之精华,形成了色彩夺目的彩石,因出自寿山乡,故名曰寿山石。全世界唯有“有福之州”——福州的寿山乡拥有这种宝贵的石头。




【寿山石加工史】


      新石器时期:福州先民开始利用寿山石磨制工具和饰品。


      南朝:福州南朝墓出土的“石刻猪”实物,证明早在1500多年前,寿山石雕已经问世,并且作为一个载体,出现在墓碑及殉葬品。打上民间世俗墓葬的文化的烙印。寿山石猪的问世代表寿山石文化从那时其已经产生。


      唐朝:唐光启年间(885~887年)寿山村建成广应寺院。其时社会盛世太平,宗教随之昌盛,寺僧就地取材,采集寿山石雕制香炉、花瓶等供佛用品,除供寺院使用外,亦作珍品馈赠游客,这使寿山石在民间广为流传。


      宋朝:高山“和尚洞”为寿山石第一洞。挖洞采石,官取造器。


      南宋淳熙年间梁克家编撰的《三山志》载:宋时福州已大量开采寿山石用于雕刻,精美者作为贡品发运汴梁,成为宫廷玩物,大件者为达官贵人陈列于几案欣赏,小件者则成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赏品。南宋名士黄干(朱熹之婿)多次游寿山并留下许多吟石诗文,“石为文多招斧凿,寺因野烧转荧煌,世间荣禄不足较,日暮天寒山路长。”这些记载诗词从侧面反映出南宋时期寿山石雕的发展概貌,由此可知宋代的寿山石雕已初具规模,而且题材广泛,已从纯地域民间的世俗文化,跨入了宫廷官府文化的大门。中国人素有爱石的天性,文人更是贵石贱玉,宋著名诗人陆游一句“石不能言最可人”的名言,更奠定了“石”在世人心中的地位,进一步催化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石文化,从此世人与石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种石文化情结的产生,极大拓展了寿山石雕文化的生长空间。


       元朝:著名画家王冕以花乳石自行运刀刻制印章,这个划时代的创举引起了文人与书画家的极大兴趣,许多人争相仿效,蔚然成风,篆刻艺术也因此取得了迅速发展——“青田旧冻美艳伦,冰坚鱼脑同晶莹,迩来寿山更奇绝,辉如美玉分五色”——柔而易攻的寿山石理所当然的成了首选的印材,雕刻艺术继承古代玉玺、铜印的钮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寿山石质和纹理的特性,创造出独特风格的寿山石印章雕刻艺术。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朝廷在寿山设厂采石。 “皇帝之宝”、“大明皇帝之宝”、“玄谷帝君金丹之玺”、“成化皇帝之宝”等皆以寿山石雕作玺印。 明代思想家李贽篆章两枚,皆为寿山柳坪石材。寿山石雕从殉葬品的“圆雕”发展到印石的“钮雕”,寿山有山、寺、石三宝而成为旅游胜地。嘉靖年间(1522~1566年)福州有“青芝田”图章店,雕刻出售寿山石印章。万历年间(1573~1619年)重建寿山广应寺院。 崇祯年间(1628~1643年)礼部尚书曹学佺发现田黄石价值。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各朝,喜爱寿山石之风更盛,选石也更加讲究,除了名贵田黄之外,芙蓉石同样也得到清朝皇族的宠爱。康熙帝御赐朗吟阁宝“即为白芙蓉石所制;雍正帝用的“壶中元”、“和硕怡亲王宝”、“膺天庆”印玺皆为芙蓉石章;雍正皇所用的寿山石印章有上百枚,乾隆皇一生所用的寿山石印章,则多达几百枚,甚至有上千枚之说。


       清康、雍、乾三朝,政治昌盛文化并随之。寿山石雕被纳入官府课税的范围,许多官吏均已大量收藏赏玩寿山石雕并以其为荣,进而蒐集珍品进贡给帝后御用。在众多的寿山石品种中,田黄石最为珍贵,被尊为石中之王,地位尊崇。自清乾隆皇起,每年元旦都要在祈年殿举行供奉“福寿田丰”的祭天活动,置一枚福建寿山石田黄石在供案上(取福、寿、田、丰之吉兆),皇帝亲率大臣顶礼膜拜,祈祷这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此使寿山石享有了其它任何宝石从未有之殊荣,更给寿山石雕文化罩上了更加神秘华贵之光环。


        民国:又一不世出奇才林清卿(1876—1948)!其为福建福州市西郊“西门派”中心的凤尾乡人。嗜诗书画,师从邻居寿山石雕"西门派"高手陈可应学习薄意雕刻,刻苦钻研,并在中年暂放雕刀,另又拜画师学习水墨画,从中领会中国画的笔意、章法和画理。后又从古代石刻和画像砖中寻找灵感,历时五年,学有所成,自觉融会贯通之后,才又重操旧业,专攻薄意,熔中国画的立意构图、篆刻刀法的韵味及诗的玄妙意境于一炉,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新"薄意"石雕艺术,使"西门派"的雕技推上巅峰,被称为"西门清"!




【寿山石文化史】


      寿山石因其质地温润,色彩瑰丽而受世人喜爱。其石之天然美韵、天然纹彩、天然图像及天然韵涵,乃天公之作。寿山石自文人印石文化之外,更已自成一部历史并开创独立于印石文化之外的中国文玩石文化——历代赏石品石之专著有之,咏石之诗作亦有相当数量,诗人文人或言石、或写景,或惊讶“别有连城价,此石名田黄”,或描述当年开挖寿山石盛况“日役万指佣千工”......


      在宋代梁克家编撰的《三山志》中就有关于寿山石的记载:沙鸥山石洁净如玉,大者可一二尺,柔而易攻,五花石坑,相距十数里,红者,缃者,紫者,惟艾绿者难得。


      宋代祝穆编撰《方兴胜览》论福州特产有:荔枝、寿山石与海盐等。


      明代陈道修、黄仲昭撰《八闽道志》记载:寿山在四者,与芙蓉、久峰二山相对峙,山有石莹洁如玉。明代何乔远撰《闽书》载:寿山有九峰,峰生美石,莹润可研,可印……


       在清朝,更出现了有关寿山石的专著,将一般记叙文学引导向寿山石的科学理论探讨。第一篇开山之作是侯官人高兆的《观石录》,全文2700字——其虽然仅评判了一百四十余枚寿山石,但却第一次提出“石有水坑、山坑”之分,水坑“质润姿温”、山坑“姿暗然质微坚”,为此后的寿山石大类的区分打下了初步基础。


       第二篇专著是浙江萧山人毛奇龄的《后观石录》,全文三千六百余言,是对自藏的寿山石章及印纽刻工进行评价的。他在水坑、山坑的基础上第一次增加了“田坑”类,而且提出“田坑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的观点,影响寿山石的分类及评价至今。


       民国龚伦著《寿山石譜》,张俊勋著《寿山石考》《寿山石譜》是完整的寿山石专著,对寿山石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并考证了寿山石开采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陈子奋著《寿山印石小考》,潘主兰的《寿山石史话》,方宗珪的《寿山石全书》,陈吉主编的《中国寿山石文化大观》,福州日报主编的《中国寿山奇石》,陈石编撰的《寿山石图鉴》,《寿山石雕刻艺术》等不下百余种,从各个方面阐述了寿山石文化历程。


       寿山石章以洁净如玉、柔而易攻应运而生,倍受书画家、篆刻家之赏识,自此,篆刻家自行奏刀,追奉仿汉、斑驳淋漓,中国独特的篆刻艺术得以风行与发展——“万朵云霞几度攀,珠光宝气绝人寰,风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坛是寿山”——现代著名金石家钱君陶先生对寿山石在篆刻艺术史上的功绩作了如此高的评价。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